看电影是我们那个时代奢侈品。尤其是山里人。
家在大巴山深处,高山环绕,想去镇里“赶场”_逛街,爬过小山坡,再爬过大山,才能到小镇。
晚上,村里也没有娱乐活动,忙碌了一天的农民,拖着疲惫的身体。早早的熄灯睡觉,养足精神准备明天的劳动。
村里广播响起,今晚,村里坝上组织看电影。看电影啰。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们,大人们也早早的收工,做好晚饭,孩子们怱怱扒几口饭,就催着大人们快点,迟了就没有好位置了。
大人也急忙收拾妥当,穿上平时舍不得穿上的衣服,换上鞋,出发。
放电影的选址一般是村里平坦的地方,打谷场有一大块平整的地,但离家是比较远的。
放电影的时间都会选没有雨的夜晚,天还较热,农忙过去的时候。
月夜是最佳选择时,当年也不是家家有手电筒。
明亮月儿在黑夜中的微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多年后再也体会不到那种气氛。
穿过田间的小道,刚收割的水稻的稻草一垛垛的放在田坎上,淡淡的草香随着微风飘起,头发、衣服、裤子、鞋子都有稻草香,它不是那种喷撒在衣服上的浓烈的香水味,它仿佛好像就从你身上自带的青草清香,自然散发的纯粹的大自然的味道。
小孩子在有草垛的田间小道,东扭西窜,个头矮些的小孩子隐落在草垛子间。时不时的听到他们的声音。
那是稻草割到他们,嫩嫩的肌肤出现一道道红色的划痕,更深的会有一丝血迹,但他们不会到父母那里撒娇,相反,怕落后,他们更加快追赶的步伐。
大人们手里拿自家的小凳子,则边走边聊家常,月夜为她们照亮了脚下的路。清凉的夜风,拂去她们的疲惫,有时轻松的电影话题,一条乡间小路欢声笑语。
时不时的响起几声山歌,歌声撞击高山,回荡在山谷,田里的清水漾着月亮的点点波光,银光闪闪。
到打谷场时,两根又长又粗的竹杆间扯起一大块白布。放映员在摆弄着机器设备,周围围着好事的人儿,孩子们尤其多,指着这个问,又指着那个问,不听话的孩子动手去摸、碰设备,放映员瞪眼虎着脸吼,谁家的娃,赶快带走,弄坏了就看不成了。
村民们跟着附和,××谁,把娃带走。
白布上有黑色字出现时,嚷嚷的声音立马消失,立刻安静下来。
月夜风吹树稍,树叶微微弯腰,鸟儿轻停树枝。
放映员摇动放映机,吱呦哎呦。黑白的画面,粗糙的画布,仍阻止不了,大家把眼睛停留在了电影屏幕上,最皮小孩子的屁股也贴紧了凳子。
大家的情绪跟着电影故意情节随波逐流,或喜或悲,有时全场哈哈大笑,有时全场骂坏人,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放着放着,白布出现大大的再见_2字。
过了几分钟,人群里才有了声音。二娃子、三娃子、狗子叫开来,吆呼着回家。
几人跑去问放映员:下一站那个村,得到准确信息后,没过隐的影迷们,决定爬山过河明晚去另外一个村子接着再看。
小孩子们学着刚刚电影的情节,立刻化身演员:手拿竹筒,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各自为阵,各自为阵,开火,开火。小孩子们奔回家了。
年青的男女悄悄离开大部队,带着朦胧的月色,消失在人群中。
大人们回家路上议论电影影节,除了今天的电影,故事接龙说出自己看过的电影,慢慢的声音越来越小。
月亮躲进了云里,藏在了树林后。
村子里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