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江歌事件:偏颇的舆论宠溺了真正的凶手

江歌事件:偏颇的舆论宠溺了真正的凶手

作者: Alex刘超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21:22 被阅读0次

江歌事件还原

当事人:江歌、刘鑫、陈世峰(刘鑫前男友)

江歌,山东人,2015年去往东京留学,半年考上东京法政大学。江歌是单亲家庭,江歌一岁的时候爸爸就不在身边了,妈妈一个人做点小生意把她抚养长大,在去往东京的时候,因为拿不出20万的保证金,妈妈还卖了两套中的一套拆迁房。江歌虽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是平时乐于助人,热心肠,看见谁有困难都会帮一帮,所以人缘很好,江歌去世后,她生前的朋友和老师都非常难过,大家没想到,因为她的热心肠反而害死了她。

刘鑫是2014年到达日本语言学校,江歌是2015年到达日本语言学校,刘鑫因为在原宿舍和舍友不睦,于2015年底搬到江歌宿舍,两人因此认识。刘鑫曾在江歌入读的初中借读过半年。2016年4月,刘鑫入读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院读日本言语文化学。与同是大东文化大学院的陈世峰成为恋人。

时间轴

陈世峰供述:两人相识一周,刘鑫到陈世峰处住了一宿。

5月上旬,刘鑫搬到陈世峰处与他同居

8月下旬晚上,刘鑫被陈世峰赶出家门,在别人家里寄住几天

9月2号搬到江歌家中

11月2号下午,陈世峰找到江歌家,刘鑫一个人在家告知江歌让江歌帮忙请陈世峰离开。江歌要报警,刘鑫不让报警。江歌从外面赶回家请陈世峰离开,但陈世峰并没有离开。于是三人一同离开家,在车站分手,江歌去上课,刘鑫去打工,陈世峰一直跟踪刘鑫到打工的地方,一路上威胁刘鑫不和好就把刘鑫的裸照和视频发出去。

11月2号晚,刘鑫下班一个人回家害怕,要求江歌在车站等刘鑫,江歌在东中野车站等了刘鑫两个多小时。

11月2号23:00陈世峰到达东中野车站

23:30陈世峰还在给刘鑫打电话

23:40分陈世峰到达江歌家门口

2016年11月3号凌晨,江歌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在东京东中野的家门前杀害,身中十几刀。(案发现场:江歌家,窄的走廊,前面是紧闭的房门,后面是凶残的凶手陈世峰。)

细节:江歌首先用中文求刘鑫开门而不得,只能用日语求救邻居。室友刘鑫躲在房门里。(之前案情披露的时候,日本警方披露过一个细节,就是江歌家的邻居说当时晚上有用日语求救)

事件后续

江歌妈妈在收到女儿出事的消息以后,看到女儿身中十多刀的尸体,在微博上疯狂@大v希望得到帮助,为此这件是还上过微博热搜。

事情发生以后,刘鑫和她的父母对江歌妈妈避而不见,并把江歌妈妈的微信电话全部拉黑,换头像讽刺江歌妈妈是智障。

江歌妈妈三次去日本,包括处理江歌的后事,得到了很多在日华人的帮助。刘鑫,没有接过一次机,没有见过江歌妈妈一次,甚至江歌的追悼会,刘鑫也没出现,刘鑫的父母对江歌妈妈叫嚣找谁都可以不能找他们女儿。

纵观上述案件经过,可以大概说一个善良的乖乖女因为自己的善良惨遭杀害,但是就其案件细节而言,我们还有很多没有掌握的信息。比如吵架的细节(不和言语的程度),陈世峰的杀人动机(愤怒还是其他动机),刘鑫的不开门动机(恐惧还是其他动机),或者脑洞大开的阴谋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江歌的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应该为她默哀的,她的这种善良,我们不希望任何人来亵渎她,她是值得尊敬的人。

除了此事件之外,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第一点,偏颇的舆论导向

2016年的事件,经过江歌母亲不懈的努力和媒体的转载,最终在一年后发酵成了一次群体性的道德谴责事件。首先我的观点是觉得现在的舆论导向是偏颇的,我为这次惨案感到悲凉,但是更为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感到不思其解,当然我也看到了媒体不可名状的一面。

我为江歌的母亲不懈的为正义伸张而感到尊敬,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就像全天下的母亲一样伟大,在用行动延续着对自己女儿的爱。

今日的相关热文,除了在介绍案件本身之外,大部分的导向是:讨伐刘鑫,因为她辜负了江歌的善良,她更用后续的行动引起了众怒。而我觉得这个导向有失偏颇,是因为我觉得偏颇的导向宠溺了真正的凶手本身陈世峰,也宠溺了大多人的价值观。

逝者已去,我们在为逝者默哀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但绝不是这种一股脑的,不加思考的口诛笔伐,而是应该去思考案件本身的漏洞,去思考深层的原因,去思考如何重蹈覆辙的规避方案,去思考为何江歌的母亲苦苦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让事件又重回舆论热点。

大多数人习惯了被媒体灌入信息的操作指南,更多缺少的是独立思考、分辨黑白的能力。因为毫不避讳的说,大多数你在媒体上看到的,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流,人就如木偶般僵化被动。

媒体从商业上来讲,有其自身的赚钱逻辑,形式多样,但离不开热点带来的庞大流量资源。这种舆论导向,我可以理解,因为媒体也要活着,人类需要广泛的信息交换。但是媒体的职业道德还是归于尊重事实,客观报道,而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在本身的事件中抓到一个点去鼓动群众,去游说价值观。不能泛泛而谈这是可耻的,但是这起码是算不上光荣的。当然有些媒体还是很正能量的,在陈述事件的同时,不忘去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如果媒体抓的导向不是朝个体攻击,而是去通过这个事件去反思各方面的不足,去反思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将会是更有意义的。我相信世界上有一部分群体已经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了,只是媒体没有报道而已,所以这些人默默无闻,当然这些人也享受这种默默无闻。

第二点,事件本身的逆向推演

如果我们从事件本身的结果往前去推演,我相信事实和细节绝对没有媒体披露的那么简单,一定有很多关键的信息,是我们没有掌握到的。包括陈世峰和刘鑫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情侣之间正常的吵架点是有多卑劣,才让一个男人起了杀意,短短半年的时间,这种仇恨又是如何积攒起来的呢。

江歌这么善良的女孩儿被刺了十几刀,按正常人逻辑,陈世峰和刘鑫吵架,不会去如此残忍地伤害一个无关的人。有两种可能:一是江歌是他们这段故事中的主角,但是什么角色有待考证,很大可能是刘鑫每次吵架后寻找的闺蜜;二是案件发生当天,江歌和陈世峰起了肢体和口语冲突,陈世峰怒不可遏,下了狠手。这一部分细节,是没有披露出来的。恰恰没有披露的细节,是整个事件的核心。

刘鑫为什么紧闭房门,这个也是引起媒体口诛笔伐的最大槽点。媒体的导向让大部分人出现逻辑错位:即刘鑫的紧闭房门导致了江歌的死亡。而事实应该是陈世峰的十几刀,导致江歌失血过多而亡。但是刘鑫的紧闭房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疑团和诱因。为什么紧闭房门?是出于恐惧,还是某种事件下的急迫反应,我觉得存在太多的信息缺失,不足以去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但是紧闭房门这个事情,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跟江歌死亡相比,都显得十分的卑劣与不堪。

我们现在做一种假设,如果刘鑫当时开了房门,那么事件的结局会是怎样?一种是刘鑫冲出门外与江歌共同反抗,直到邻居发觉,避免了这场惨案。第二种是刘鑫冲出门外,面临我们的是一具尸体或者是两具尸体。那么还会有现在这个舆论热点吗?

去从这次事件本身的逆向推演来看,结论是基于现在的事实,我们有很多信息不对称。也佐证了媒体的偏颇导向。我们从此事件本身出发,既要为走了的人感到惋惜,也希望活着的人说出事情的真相,更要为这些无数类似的案件(雷洋案、留学生遇害案、毒杀室友案、争爱杀女案、虐童案等等)感到反思。

第三点,考验人性是个伪命题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弗洛伊德说:“人甚至不是自己心灵的主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攻击本能的牺牲品。”人既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用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去考察人性是个伪命题。人在很多紧急时刻都会做出很多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反应,这叫本能。占据道德制高点,用高尚武装自己的,那是虚伪。

我在想,当我们在向个体口诛笔伐和道德谴责的时候,我们本身又能做到什么呢?见到小偷在偷东西,当他漏出凶恶獠牙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勇往直前,见义勇为吗?在媒体通篇报道后,现在见到跌倒的老人,真的会义无反顾的去扶她起来吗?当遇到极度危险的状态,比如说战场上,比如说遇到野兽,比如说遇到变态杀人狂,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不放弃同伴,不逃生吗?

英雄之所以叫做英雄,因为本身就是稀缺的。这个世界上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好即坏,每个人都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人性是复杂的,是难以捉摸的。也许比事件本身更可怕的,是拿着道德做幌子的,虚伪人性的狂舞,来填补内心久违的正义感。

江歌走了,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不知道真相和细节是什么,但江母的母爱是真挚的。我希望在各种舆论热点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们不要变成瞎子和聋子,我们去独立思考,我们去反思,各行各业的人士如何共同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去消费亡者的舆论,毕竟这世界有太多黑暗,需要在手机屏幕另一端的我们去播种光明。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温暖。

所以,有比真正的凶手更可怕的东西。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歌事件:偏颇的舆论宠溺了真正的凶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w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