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什么叫齐物,为什么庄子会提出“齐物”这种想法?其实,只要知道庄周是精通冥想的人,这就不奇怪了。因为当冥想到一定时候,就会进入“无我”的境界。无我,就是我没了,什么叫我没了,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不是打坐身体麻木,是身体与外界的触觉暂时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是因为身体进入到了一种低能耗的状态,暂时地关闭了皮肤上的触觉功能,感觉不到身体与外界的界限。举个栗子,我们冥想时一般是坐着或者躺着,不论怎样,身体的一部份肌肤透过衣服,跟坐垫、床面是有触感的,能明显地感受到坐垫或床的存在。但如果我的触觉神经元断开了,不工作了,就感觉不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尽管我依然还是坐着或者躺着。
“无我”这一现象可引申出多种解读,比如说:空、虚无、幻灭等等,但其实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那就是“齐物”。你想想,当我因为触觉的消失而感知不到任何物体,再加上眼睛也是闭着的,摸不到也看不到,我和物体都消失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我和物体都融合成了一体。比如把一滴墨滴到一杯水中,不一会儿墨就会与水融为一体,也可以说是墨消失了。既然我们都消失了,或者说是融合成一体,那我们就应该是一样的,无差别的,这就是“齐物”。
当然了,我们现在是知道万物都是一样的,因为细分下去,到分子原子都是一样的,但古代人没有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观察仪器,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所以不可能突然就想出“齐物”论。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庄子通过练冥想而领悟到了“齐物”的观念,也是最为可能的。不了解这一定律的朋友可以这样来理解: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现在的很多学者解释“齐物”论,都是说因为庄子博学多才,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观察自然万物,看到当时各学派对立,各国争战频繁,所以提出了“齐物”论。我并不否认庄子的博学,但始终觉得提出这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仅从世人的视角来看,缺乏一个突破的点,而冥想就是那个点。通过这个点,才引申出了后面一系列的观点:世间万物和我、生与死、大与小、是与非、贵与贱都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
其实,反过来说,也能证明庄子是通过冥想而领悟到了“齐物”的。庄子说想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做到“物我两忘”,要想忘掉自己和世间的物体,除了冥想,还有什么方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冥想的境界。对“坐忘”不太理解的朋友,可以看之前写的《跟着庄子学冥想I——坐忘篇》
这里插一句,学佛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庄子的“齐物”论和佛家《金刚经》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样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佛家也讲修行,也是要冥想打坐的,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出现“无我”的现象,佛道两家只是对同一现象的两种描述而已。所引申出来的思想也必然是相似的,那就是你、我、众生乃至整个世界,事物的大小,生命的长短,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不要着了这个相。只要你看透了这些,就可以入道,就可以成佛。
这也是后世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佛道同源,甚至还有老子化胡成佛一说,这当然不可信,但是两家的观点为什么这么惊人的相似,因为都是从一共同的东方密术——冥想中孕育出来的。以前我就说过,冥想这种修行方法,应该是同时起源中国和古印度,只不过现在的印度遗失了很多东西,只保留了比较简单的身瑜伽和部分冥想。没办法,印度人不重视记录,又经过多次异族统治,文化被强行切割,产生了断层,无法弥补了。中国尽管也有两个朝代是非汉人统治,但在文化上一直没有太大的损失,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华,我是不认可的。
好了,关于“齐物”论就先说这些,再说就喧宾夺主了,下面我们就来看南郭子綦到底说了些什么。
隐机而坐。
我查看了网上对隐机而坐的解释,基本都是一个论调:靠着几案而坐或者是坐在几案旁边。(这里说明一下,严格来说,几和案是两种不同的家具,几要矮得多,有点象我们现代的茶几,而案则要高得多有点象桌子,但功能和桌子又不一样,所以这里说的几案,主要是指几)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南郭子綦老兄要靠着几案,即使是坐在几案旁边也不对啊,为什么要单独把几案写出来。要知道以前的文章都是写在竹片上的,惜字如金,绝不会多写一个废字。不论是背靠几案还是坐在几案旁边,这显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是一句废话。而且在后面又出现了一个专门的称谓“隐机者”,难道要象现在学者那种解释:靠几案而坐的人,或是坐在几案旁边的人,这是很匪夷所思的。再说了,“几”这种家具是比较小巧和低矮的,一般是古人坐在地上的时候搭手用的,背靠的话会移动,也不舒服,靠几案还不如靠墙来得舒服。
说了这么一大堆,我想说的是,“隐机而坐”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意思。那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就强行解释一番。真正的意思就是字面本来的意思,“隐机”就是隐藏生机。那什么又是隐藏生机呢?还是那个老话题,打坐冥想到了一定的境界,身体会进入到一种低耗能模式,全身皮肤上的触觉会消失,呼吸会变慢直到消失,这就象是在隐藏生命的气机,故称为“隐机”。
还是理解不了的话,可以去看看《庄子·内篇·应帝王》中壶子四相见季咸的故事。说的是列子非常仰慕一个叫季咸的巫师,老师壶子就让列子把他请来给自己看命相,结果四次看到的结果都不一样,第一次壶子就是把自己的生机给隐藏了起来,让季咸以为他快要死了。由此可见,对道家来说,生机是可以隐藏起来的,而且是比较高级的境界。列子见识过后才又重新燃起对道的追求,三年闭门不出,一心学道。
隐机而坐,就是打坐的时候,到了生命气机隐藏起来的境界。也可以泛指打坐冥想,后面提到的“隐机者”,也就是指修行打坐冥想的人。
仰天而嘘。
仰天就是微微抬起头,你象仰天长啸、仰天大笑,都是这样,如果头抬得太高,是很别扭的。微微抬头,有利于气道的打开,这样呼吸也比较容易。扬起头,缓慢地呼吸,这也是冥想的诀窍。
苔焉似丧其耦。
看上去就像是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苔是体形外貌的意思,耦是躯体身体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身体消失,冥想过程中的一种境界。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这个时候,一直站着侍候在旁的门人,也就是徒弟或者说是学生,颜成子游开口说话了,他说:何故,为什么?形体固然可以象枯槁之木,而心也能够如死灰一般吗?现在修行冥想的这个人,还是以前修行冥想的那个人吗?这里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分清“槁木”和“死灰”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是常说这两句话,枯木逢春和死灰复燃。也就是说,这两样东西表面上看象是已经死去,其实内在还存有一线生机,只要条件达成,它们会立刻散发生机。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南郭子綦说:偃,是子游的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修行的时候发现我消失了,你知道吗?你听过人籁,但你听过地籁吗?假使听过地籁,那你听过天籁吗?这里的人籁主要是指人为发出的声响,当然主要是指唱歌和奏乐。地籁主要是指自然界所发出的声响,比如风穿过山丘孔洞所发出的声音,穿过树林竹林的声音,鸟鸣虫吟、河流声、瀑布声、海浪声、打雷下雨等。至于天籁是什么,就先卖一个关子,后面会详细地讲解。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就是看到南郭子綦好象要说明一下什么叫丧我,结果下面就突然跳到人籁地籁和天籁了,感觉这位老兄的思维比较跳跃,其实他是用后面提到的三籁来解释什么叫丧我。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颜成子游接着就问老师:能不能讲一讲其中的道理。南郭子綦便回答道:这大地上所产生的气,名字就叫风。不动则已,一旦动起来就象千万个孔窍在怒嚎一般。你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吗?巍峨的高山森林之中,古树枯木身上的孔洞,地上的各种怪石空洞,有的象鼻子,有的象嘴巴,有的象耳朵,有的象发簪,有的象个圈,有的象舂米的臼,有的浅,有的深。所发出的声音有的激烈,有的响亮,有的象是在大声叱责,有的象是在呼吸,有的象是在叫,有的象是在哭嚎,有的象是在呜咽,有的象是在低声细语。当风声一响万物也跟着响,一唱一和,风小的时候就小声和唱,风大的时候就大声和唱,再厉害的风一旦停止,万物就都发不出声音,你难道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吗?这里的调调与刁刁都是响声词,可能是当地的一种方言,就象我们现在说的“呼呼”“哗哗”之类的,主要是用来形容不同的风声。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颜成子游说:现在我知道了,地籁就是众多孔洞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是人们用丝竹之器演奏出来的声音,那请问天籁又是什么?南郭子綦答道:风吹万物,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而且可以自行停止。全都是风自己造成的这一切,不然你以为是谁?这里,南郭子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指出了一切声响的幕后操作者是风,也就是说不论是地籁人籁还是天籁,都是由风造成的。
那这天籁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解读:
1、天空中的声音。既然有地,就应该有天,地籁是地面上因风吹万不同而发出的声音,那天籁就应该是天空中所发出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不是因为风而产生的,比如:打雷下雨、鸟叫虫鸣、瀑布溪流。但这显然与地籁都可以归为一类,那就是大自然的声响,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我想这不会是庄子的本意。
2、道。既然所有的声音都是因风而产生的,那风就是不是道家所讲的那个道?(严格来说,应该是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因“气”,也就是空气而产生或者是传播。虽然说只要有介质声音就能传导,比如水和金属,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声音都是由空气传导的)而天籁就是天道。这似乎也说得过去,风本来就是自然界中的产物,不动的时候是气,动起来就成风,经过各种物质之间时,产生出不同的声音,这也符合道法自然、顺势而为、变化无穷的意思。如果这种思想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我觉得是对的,但庄子显然与老子不同,所宣扬的主要是“逍遥游”,如何才能做到真逍遥,只有真正了解了“齐物论”才行。众生平等,万物合一,有了这样的心态,才可能看透一切,逍遥一世。
3、无声。人籁是人为的,地籁是自然的,那天籁就应该是本源的。什么才是本源,事物之初就是本源。原文中有一句有争议的话“厉风济则众窍为虚”,焦点主要是在这个“济”字上,有的人认为是“过”的意思,全句就是猛烈的风声经过时,众窍的声音都听不见了。还有的人认为是“止”的意思,猛烈的风停止了,众窍的声音也都不见了。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过”才是本意。你象“同舟共济”“救济”都有“过”的意思,而“止”的含义好象就从来没有过。但我更倾向于“止”的意思,因为它更符合庄子的本意。风止声灭,这时你才能听到天籁。同时,这也才能接上前文的“丧我”。
先跳出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在录音棚里呆过?平时我们认为的安静环境里,其实还是有很多白噪音,只不过习惯了而已,只有当你进到没有白噪音的录音室里,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安静,相信你会感到一些不适应。就象在船上长大的人,突然上了陆地。而冥想到了呼吸停止的境界时,就象进入到录音棚,耳边突然会变得异常安静,就象是到了宇宙深处。我想,这应该就是庄子所说的天籁。寂静无声,无边无际,浑然一体。
“丧我”就是无我,我突然消失了,而“天籁”也应该是声音消失了的状态。庄子,做为一个冥想高手,以我的经验来看,既然能体验到“丧我”那一定也体验过“天籁”,因为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我在修练冥想的时候就是这样,首先是呼吸停止,紧接着我就消失了,然后便是耳边变得异常安静,这三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鉴于很多人没有到过这一境界,这里就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呼吸停止、心跳弱到感觉不到,耳朵也听不见,我活着的这些凭证都无法感知,我也就消失了。触感关闭,感觉不到坐垫或床的存在,再加上闭着眼睛所以看不到任何东西,我所处的位置也就无法定位,位置消失。平日里乱飞的思绪,此刻烟消云散,变得一丝念头都没有,没有了时间流逝的参照,时间消失。我、位置和时间都消失,也可以说是我与自然万物和时间都融为一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混混沌沌,这就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说,关于“天籁”,我更倾向于是“无声”,而且是那种最为纯净的无声境界。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