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一个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同时,矛盾也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可谓是,事事皆是矛盾,时时皆有矛盾。
写作,也同样如此。写作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在感受着矛盾。这些矛盾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谈写作牛人堂6月20日分享活动中,许一一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许老师从写作者的角度,阐述了作品中矛盾的处理,以及写作过程中几种矛盾心态的化解。
作为一个写者,我们具有双重属性,既在作品中制造着矛盾,也在写作中承受着矛盾。写作,就是这样一场矛盾的修行。
如何处理好作品中的矛盾?
许老师认为,广义上来说,不同类型的文章,包括时事评论,影评,书评,散文、杂文等,都是一种“故事”,都是生活的一种演绎。
故事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矛盾”。正如《故事》一书作者罗伯特麦基所说,矛盾是故事的核心。威廉福克纳也曾说过,人类内心的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
矛盾和冲突,可最大程度,最直接地激发读者的兴趣,并更好地将全文的脉络联系起来。
我们写各类题材的文章,只要在合适的地方引入矛盾,准确地利用矛盾来制造行文特征,就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属于自己的某种通用的结构,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写作。夸张点说,学习写作其实就是学习如何处理矛盾。
那么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和解决这种矛盾呢?许老师以新媒体写作中常见的观点文为例进行了阐述。
矛盾的处理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呈现矛盾
呈现矛盾实际上就是解决文章切入点的问题。不同的文章可能有不同的呈现矛盾的方式,但首先要做的是挖掘矛盾。在一篇文章中,通常只呈现一种主要矛盾,或者加上少数一些的次要矛盾。
比如,写作时事评论类的文章,可以挖掘事件双方的矛盾,也可以挖掘对于这个事件看客们的矛盾。
在许老师的一篇文章《当城管的“打狗棒法”,遇到网友的“六脉神剑”》中,他抛开了事件当事人双方,而抓住了旁观者的态度,对网络舆论中出现的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分析。
再比如,在创作影评或书评时,可针对其中正反两派人物,或者某一个角色性格中的两面性展开分析。
在呈现矛盾时,最关键的是敏锐地捕捉矛盾的能力。即,找出事件或人物中,无人注意到的,新颖的切入点。这是写作的难点,也是决定文章精彩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并且不断练习。
第二步:分析矛盾
对矛盾的分析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矛盾来自于哪里?”。作者对矛盾的分析要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倾向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认同。
面对矛盾的双方,我们可以有三种态度,支持一方, 支持另一方,或双方都不支持。通常观点文中往往是最后一种,即采用思辨型分析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矛盾的双方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态度。
在分析矛盾时,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论据的合理性,还要注意阐述观点时的前提条件是否一致。
第三步:解决矛盾
在对矛盾进行深刻分析之后,作为写作者,要试着给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此时,写作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调解人,总结出矛盾双方的好与不好,给出一种合理的方案去消解矛盾。这样,整篇文章在逻辑上会更加透彻和完整。读者看完,也会有所收获和启发。
写作之路上遭遇的矛盾有哪些?
在创作作品时,我们要利用好矛盾;然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以下这些:
矛盾一:不知道选择哪个平台更好的心态
对于写作者,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是指人人皆有发声、写文的机会。现代众多的网络文字平台,让我们可以毫无成本地开始自己的写作之路。
最坏的时代是指平台太多,反而有可能造成不知如何选择的困境。有些新手,可能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比较各个平台的优势和劣势,纠结在哪里去写;或在多个平台上都进行尝试,但却没有一个能长期持续下去。这些都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平台所导致的。
对此,许老师指出,不同的写作平台各有特色,没有不能赚钱的平台,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
一个写作者能不能写出好文章,能不能成功,和平台关系不大。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平台,持续日更,写下去,在写作这条路上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人。
矛盾二:自我与他我的矛盾
这一矛盾实际上是“为谁而写”的问题,在写作中,我们是应追求自我的表达,还是满足他我的需要呢?
追求自我的写作是完全坚持自己理性和感性的原则,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但可能会面临着阅读量和粉丝都寥寥无几的困境。
追求他我的写作,更多的是迎合读者。但,追求他我的写作可能会导致自我的迷失,甚至会有一种为了阅读量和收益出卖自己灵魂的感觉,这似乎脱离了自己写作的初衷。
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需要清楚写作的初衷是什么?如果初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那也不必因为一味迎合读者而感到羞耻。而如果初心是纯文学创作,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那么坚持自己的风格也未尝不可。
而许老师自己给出的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在自我和他我的需求间找到平衡。不能一味迎合读者,这样会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有些低俗,少了一些文人的风骨。
但反之,只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文字世界中,卖弄文采,故作风雅,完全不理会读者的感受,似乎也并不是最合适的做法。
也许,真正的写作,既不是追求自我,也不是追求他我,而是追求本我——即真诚创作,写出真情实感,这大概是写作最重要的一条法则。
矛盾三:“这也想写,那也想写”
这个矛盾实际上是“写什么”的问题。对此,许老师给出的建议直截了当——写自己所热爱的。
爱读书,就写书评;爱看电影,就写影评。热爱历史,可以和读者好好侃侃历史;喜欢旅游,就写游记。写我所爱的好处是,能确保自己在最初的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的输出。
反之,如果只是为了阅读量去写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不仅自己写起来痛苦,而且写出来的文字读者看了也会觉得食之无味,味同嚼蜡。
也许,有些新手觉得自己喜欢的文章类型太多,不知如何选择,那应该怎么办呢?许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花一周的时间,每天写一篇不同类型的文章,比较每一篇文章完成所消耗的时间。
在差不多字数的情况下,写作用时最短的就是你最擅长的类型,也可以作为长期坚持下去的写作方向。
此外,在决定写什么时,也要考虑素材的丰度,即,在自己选定的文章类型方面,需要确保有可以长期挖掘,甚至无限挖掘下去的素材。
矛盾四:阅读和写作的矛盾
许老师这里提到的“阅读”并不是指读书,而是指阅读与自己写作文章类型风格相似的作品。
新手初期可能会大量阅读相同类型的一些所谓“爆款”的文章,照着其他人的套路来走,模仿他人文章的风格。模仿,诚然可以作为自我创作的开始。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存在明显的弊端。
首先,长期按照固定套路写作,容易失去作品的创造性,将写作变成了“填空”,写出来的文字缺乏真正的血肉和灵魂。
其次,如果此类模式化文章阅读过多,也无法聚集属于自己的能量场。写作的能量和原动力只能来自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自我经验的积累。经典的作品历经时间的检验,能为我们带来最有用的知识和最纯粹的感动。
因此,许老师建议减少这种“阅读”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上。他告诫我们,写作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模式可循,而是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要忘记所谓的套路和条条框框,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
矛盾五:野心与现实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问题几乎都来自于野心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写作也是如此。当我们野心勃勃踏上写作之路,却面临阅读量低,收益不如人意的窘境之时,我们到底要不要继续坚持呢?
对此问题,许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调整。当写作的野心影响到自我的情绪时,写作的意义也就变得荡然无存。
当你发狠,却发现自己使不上劲,还不如放空自己,回到原来的生活中,继续汲取生活的养料。等调整好之后,再来写作也不迟。
写作十分灵活,可随时开始,也可随时结束。放平心态,认清现实,反而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矛盾六:写作是副业,还是主业?
当写作者基本告别新手阶段,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写作周期后,会发现写作的收入和粉丝量逐渐上涨,约稿和投稿命中率也在不断增加。
此时,可能有些写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要不要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的写作者?
对此,许老师建议大多数的写作者,慎重考虑全职写作,别轻易放弃已有的工作。
写作可以用来赚钱,但写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如果将写作变成谋生的唯一手段,原来我们所拥有的淡定、放松的写作状态会受到影响,自己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这种情绪和心态的变化会体现在文字中,导致作品的质量急剧下降。
而且,全职的写作是一门苦差事。这在许多作家的人生中就有所体现,比如路遥和陈忠实等。绝大多数全职的作家的写作收入可能还不够养家糊口,这时,我们就很难再保持一颗对文字的纯粹之心,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写作可以是生活的调节剂,但并不需要成为生活的全部。将写作融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更能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作为写作者,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矛盾疏解后得到的心灵的轻松和畅快。
因此,虽然写作中存在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也是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契机。
我们在写作中认识世界的矛盾,了解真正本我的需求,将这些化为文字,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成长。这些,之于我,就是写作的最大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