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跟草木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人会说话,草木不会说话,而在于人有感情,草木并没有感性且真挚的情感。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只要人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那他们就会显露出真实的感情。这种感情,直接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对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感情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最为基本的“感官”。我们从听觉、触觉、味觉、视觉以及嗅觉中感知到外界的信息。然后,我们将这些信息回馈到头脑当中,慢慢地,我们就会产生出最为真实的情感。
就拿“亲人离开”这件事来说,一般人都会嚎啕大哭,认为痛失所爱,悲苦难耐。越是亲近的人,越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可是,还有这么一些人,对于亲人的离开,他们不悲也不哭,而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其实,这就是人性最为复杂的地方,它不能用基本的感官来解释。因为人之想法不同,最后人之做法也会千差万别。
亲人离开后,那些不哭也不悲的人,十有八九是这几类人。
第一类人:表面坚强,内心悲伤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表里不一”。表面上看,他特别冷漠,可实际上,他特别热情,这是很常见的事儿。
在亲人离开这件事上,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将感性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结果就是,他的悲伤,会直接让人知晓。
可是,悲伤的表现形式,并非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表面不悲伤,并不代表内心不悲伤。
有一种人,表面上看特别坚强,仿佛就跟冰山一样,可实际上,他的内心却痛苦不堪。强大的抑制力,让他无法用泪水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泪水不能洗涤所有的痛苦,它只会加剧你的悲伤。
能够将眼泪流出来,那是真情实感的体现。同样的道理,在内心中默默流泪,不让他人发现,那也是人之情感的选择。
第二类人:还需要撑起局面的人。
曾经见到过这么一件事。
某位远房亲戚的父亲离开了,身为家庭栋梁的他,竟然没有在现场留下一滴眼泪,让身边的亲戚都感慨,这儿子简直就是白眼狼,连一点孝顺都不懂。
后来,跟他比较好的亲戚就问他:“父母养育我们那么多年,为什么你连一滴眼泪都没有留下来呢?”
听到亲戚的询问后,他毫无表情地说:“如果我那时候崩溃了,又有谁来有条不紊地安排父亲的后事呢?一家老幼妇孺,都需要有人来撑起这个局面。”
人,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不会流泪,而是他还有巨大的责任要承担。这就让他不能情绪化,也不能轻易崩溃。
越是家庭的依靠,越是只身承担起巨大压力的人,越需要保持镇定。哪怕内心痛苦到了极致,都只能忍下去,把眼泪留到人后再滴下。
第三类人:跟离开者“毫无感情”的人。
在《都挺好》中,苏明玉在母亲赵美兰的葬礼上,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她还是坚持出钱出力,把身为女儿的责任做好。
后来,就连她的大哥都指责她,为什么你没有眼泪呢?为什么你就没有一丝的悲伤呢?其实,这就跟人之经历息息相关了。
由于苏明玉从小就不受母亲的待见,甚至被家人排挤,连一丝温暖都感受不到,完全活在了冰冷且被人欺负的家庭环境当中。因此,她不悲伤,也不流泪,那是很正常的事儿。
我们之所以会为了亲人的离开而悲伤,不仅是因为血缘的关系,更是因为双方之间都有付出,也有奉献,更有无法抹灭的恩情。如此,很多人都会为了亲人的离去而痛哭。
在这里,还是要说,如果他跟她没有太多的感情,那她就算离开了,他也不会有太大的感情波动。未曾相互付出,又何谈心生悲情呢?
第四类人:极度悲痛之人。
从一般的角度来说,人只要悲伤,就会流泪。可是,这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极度悲伤,已然无法用眼泪来宣泄悲痛的那一刻,相信他就会把痛苦收敛起来,让内心默默地消化极度悲痛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会说“喜极而泣,悲极而笑”呢?这看似矛盾,可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人类感情系统的特别之处。
人的情绪过分喜悦,那他就会痛哭,以相反的情绪习惯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反之,人的情绪过分哀伤,那他就会不说话,或者像疯了一样狂笑。那就是所谓的“情绪极端化”。
在“亲人离开,但不悲也不哭”这件事儿上,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当然,这里面会存在没有良心的人,也会存在极度悲痛的人。对于不同的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