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我在北京铁路第五小学读书的时候,教室里没有装暖气,到了冬天,就要靠生炉子来取暖。
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入冬后冷风嗖嗖的,没有炉子的日子里教室气温会很低,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但还是冻得小手冰凉。尤其是上午的第一节课,阳光还没照进教室,冷得很,一节课一动不动地坐下来,我穿着棉鞋依然冻脚,手指头冻得生疼,写俩字就得往手上哈热气。那时候就盼着早点熬到生炉子的日子。
十一月初立冬前后,学校总务处就会通知各班去领炉子了,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温暖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时候可别指望学校会派人来给我们安装炉子和生炉子,尽管我们只是十多岁的小孩子,但你不想挨冻,就得自己动手。领炉子、安装炉子、生火,照看炉子,所有这一切全靠我们自己。
教室很大,小炉子不顶用,所以每个教室里配备的都是那种个头儿很大的生铁炉子,特别沉,老师会派班里几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去把炉子抬到教室来。光把炉子抬回来还不行,还要领全套的家伙:炉盘、炉盖儿、封火盖儿、炉箅子、火通条、火钩子、炉灰铲、拔火筒、火筷子、烟筒、风斗……少一件东西你这个炉子就点不成。
把炉子摆在什么位置这是有讲究的,如果放在教室的一角,当然会显得比较美观整洁,但这样会造成冷热不均,一些同学离炉子太远依然会感觉有点冷。摆的过于靠前,炉子和烟筒又会影响后边的同学看黑板。所以最佳的位置是摆在教室中间偏后一点的位置,这样基本上可以照顾到所有人。
安装炉子的过程也很麻烦,烟筒怎么装、从哪个窗户伸出去、怎么固定,这些都得琢磨。烟筒的接口处要用裹着浆糊的布条缠住,防止烟油子滴落在同学的身上,“拐脖儿”的地方容易漏烟油子,要准备几个小铁罐头盒,挂在接口处以防万一。安装风斗也很重要,不然会煤气中毒,那时候一到冬天就会时而听到有人煤气中毒,甚至全家人死光光的消息,确实很吓人。
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在教室中间摆一个大炉子是什么情景,黑不溜秋的一个大铁家伙,旁边还摆着火钩子、火筷子、装煤球的铁桶等等,确实是有碍观瞻。时不时的还要打开炉盖子看看火势如何,及时往里面加煤球,往下捅炉灰,煤烟和炉灰在教室里肆意飘荡,弄得大家身上和课桌上都很脏,但那时候讲究不了那么多了,暖和要紧啊。
有了炉子,教室里就暖和多了,但还是有问题:离炉子太近的同学会觉得烤得慌,离炉子最远的同学还觉得有点冷。咋办?老师有办法,轮!我们的课桌是摆成六行的,自然形成六个小组,每个星期把大家的位置轮换一次,这个组这星期靠窗户坐,下星期就换到靠墙的那一边,其他组顺势向窗户方向挪一行,这样冷也好热也好,大家都体会一下,就不会有意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