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了趟老家,顺便走走亲戚。去姨妈家的路不好走,从镇上到她们家要翻过几座大山,妈妈习惯性地说起姨妈的儿子,姨妈家三个孩子,前两个都是女孩,表弟是最小的孩子,大概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孩的缘故,表弟很受家人的宠爱,爷爷奶奶有什么好吃的,会攒下来给他先吃,妈妈有时去赶集,都会背着他走很远的路,碰到他喜欢的东西,都会尽量满足他,小学时,他在学校读读书,回家就是到处玩,而他的两个姐姐是没有一刻闲的时候,放学回到家,就要烧火做饭、喂猪喂牛、打扫屋子,只有到晚上洗过碗之后,才有一点时间看看电视、写写作业,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里那么多田地,不把家人都动员起来是忙不过来的,姨爹姨妈一年到头把头埋在地里,可也没挣到什么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个周末,表弟和几个小伙伴上山玩去了,不到午饭时间,他的两个小伙伴气喘吁吁地跑到姨妈家,几乎是哭着对爷爷说表弟出事了——他们几个人去山上打板栗,表弟爬上很高的一棵树,手持竹竿打,不知怎么地,摔了下来,坠落的过程中撞到一段树枝上,最后滚到山坡的刺旮旯里。后来的结果是,表弟全身多处骨折、划伤,最要命的是面部受损严重,当时的情形,不比金庸小说中的阿蛛好,为了给表弟治病,姨妈家都快砸锅卖铁了,但还是力有不逮,表弟折损的骨骼是治好了,可是他的脸却毁了。伤好之后的表弟,像是变了一个人,不爱和小伙伴玩,也不怎么说话,整天一个人闷在家里。上了初中,要去镇上念书,离家比较远,平常住校,周末回家。家里忙,姨爹姨妈也没管那许多,每次都是交代表弟那几句话——要好好念书,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矛盾,要吃饱,一个星期要买几次肉吃吃。初一下学期,有一次家人发现表弟偷偷在厕所抽烟,姨爹把表弟狠狠地骂了一顿。初二的时候,表弟学习成绩下降的厉害,连一向擅长的数学都不及格,老师约见家长,姨妈这才知道表弟在学校经常缺课,半夜三更的翻围墙出去打电脑,经常背着老师抽烟。老师警告说,要是再不悔改,就要开除。表弟在学校老实了一阵子,没多久,学校通知姨妈,要开除表弟,原因是表弟和同学打架,还和老师斗嘴,差点和老师打了起来。姨妈慌了神,赶到学校找老师赔礼,好说歹说,学校终于松了口,可是表弟死活不肯读书,非要退学,说是读够了,受够了。姨妈无奈,随了他。后来,表弟在一次和姐姐的聊天中透露,因为他这张面目全非的脸,老师不喜欢,同学远离他,还时不时地歧视、嘲笑他,给他起难听的绰号,有一次同学又叫他的绰号,他一下子火了,冲上去和人家厮打在一起,把对方的鼻梁骨给打断了,老师把他训了一顿,骂他土匪、怪物。
到了姨妈家,不见表弟,一问才知,表弟还在酣睡。姨妈说,年三十,他和人家通宵打牌,年初一吃晚饭,在人家喝得不省人事,到现在都没爬起来。姨妈叹了口气说,表弟现在整天不着家,没个正业没个正形,不去田里干活,也不去外边打工,不是在家睡大觉就是整夜整夜地和人家打牌。姨妈说,要是他小时候不出那件事,他不会这样的,可是能怎么样呢?老天啊。和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人家念书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去了省城念书,有个别还到省外的名校念书,没念书的那些小伙伴,个个都会找事情干,都知道帮家里干活,或者出去打工,没见他这样的。这该如何是好,哎,但愿过几年他娶了媳妇会好一点。
有时,回头想想和自己一起念书的小伙伴,有人在念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辍学,或四处打工,或跟着家人做生意,或在家务农,他们都在农村安顿下来,娶妻生子,有的人学会了一门手艺,到处都可以混饭吃,有的人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也有所成,没有大富却也不愁吃穿,有的人在家一直务农,农闲时出去打零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常常为了日常开销愁眉苦脸的,有人一直念书,直到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有的人考了公务员回了老家,日子过得安稳舒坦,有的人念了名校的研究生,到了高校教书,有的人毕业后一直飘在外边,工作换得很勤,就没在哪个地方扎根下来。是什么造就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呢?环境?机遇?教育?还是其它?除了个人奋斗,我以为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育。教育之于人的作用,就像制造之于原材料的作用,制造把原材料变成了用处更大的产品,教育把一个蒙昧的人改造成一个独立的、自立的、有用的、有思想的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或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遗憾的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是很不均衡、很不公平的。据说,现在还有与世隔绝、无人受教育的村子[1],村子里的人一辈子就像无知谷中的人们一样生活着。一次路过一个地方,人们遥指前方的一座山说到,这座山下边的一个小村子出了位本省现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省部级官员,此人和前国家主席是同学,不过后来违法被拉下马。看着绵延不绝的大山,很难想想这样的人物会出自这样的地方,据说,这一代有一条三十米宽的土路,是七八十年代,周边的村民利用农闲扛着锄头、担着簸箕一点一点地挖通的,在好多年里这是村子里最便捷的对外通道。在很多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村地区,教育情况要比山区好些,孩子不用很早起来步行上学,也不用像某些学校一样小学就得住校,学校的硬件设置、师资力量等,相对好一些。而城里边的学生就好太多了,与乡村的孩子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好的老师,有好的设施,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有各种开拓眼界、拓展知识、培养兴趣的机会,而乡村孩子还只是处在能够上学、有学上这样的状态,至于说上学的质量是怎么样的,家长是不大关心也不懂的,他们中很多人都自以为辛辛苦苦地供孩子念书已经不错了,至于孩子会不会读书、读不读得进去书,那一方面得看祖上有没有积了阴德,一方面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总之,普遍的态度是供孩子念书是父母的职责,孩子怎么读书是孩子的职责,孩子学习出了问题,不外乎就是说几句、骂几句或者打一顿,毕竟,父母也没读多少书,要是问怎么种地,那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要是问孩子怎么教育、该怎么念书之类的问题,那就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了。
教育的差别只是社会阶层、个体的万千差别中的一种,你见他开着豪车,住着豪宅,你没见他的子女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接受怎么样的教育。子女教育也是金钱堆出来的,你有钱就可以让子女接受优异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充分发挥天赋,成为出色的人物,画家范曾、钢琴家傅聪就是这样的例子。鸡窝里面飞出金凤凰,毕竟是概率比较小的事情,并且鸡窝里面的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鸡。固然,有像杰克·伦敦、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自学成才的人物,但是大多数没有受教育的或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有所作为,他们就像一块宝石原石,可能是一块宝,但是没有机会剥去岩石的外衣,呈现宝石的形态。在《傅雷家书》中,如果傅敏也能像傅聪那样接受充分的教育,也许他不会仅仅是一个中学老师,很可能就是一位某方面的杰出人才,而如果傅聪处于傅敏的情况下,可能他不会成为出色的钢琴家。
中国有一些名门望族,兴盛数百年,每一代都有人才涌现,比如曾国藩家族[2]、范仲淹家族[3],他们靠什么传家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良好的家教。
我常常感慨,幼时每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教育的不同,造就不同的人生。人们老说教养,教养其实包含教育和养育,教养偏向于人的社会性,养育偏向于人的生物性,养育让人健康地长大成人,教育让人成为有用的人。一般所言的教养,往往说的是礼貌问题,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润滑美化的作用,有之很好,没有也并非不可,关键还在于教育,教育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把教养比作一座大楼的装修部分,那么教育就是一座大楼的主体结构。可惜的是,各人接受的教养都不同,有的有教有养,有的养而不教,还有的生而不养。如果把人当做一座未经勘探的矿山,有的人是高度开发的,有的人是中度开发的,有的人是未开发的或开发程度很低的,由于开发程度的差异,导致成年后,人对社会的贡献度差异很大,很可能人对社会的贡献度与教育对人的培养程度是正相关的,往往,越是接受良好教育的,越有可能对社会产生更多、更大的价值,越是接受教育差的、教育程度不高的,越有可能对社会产生更少、更小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比如土地资源、化石能源、水资源等,但是人力资源却开发的很不充分,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够接受劣质教育。但愿有一天人们除了关心房价、毒牛奶、PM2.5等等问题之外,还能够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注更多的关心。但愿有一天,人们也会设定一些指标去评估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我常想,假如尼克·胡哲、海伦·凯勒、三毛之类的人物出生在中国,他们有多大的机会活下来,有多大的机会接受教育,有多大的机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海伦·凯勒可是19世纪出生的人,居然能接受那么好的教育!三毛中学时很自闭,几乎快毁了,后来家人给她找了好老师,给她留学的机会,她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三毛。教育也要精细化,就像生产苹果手机,高投入、精心呵护和培育才能造就更好的人才。
个人的教育机会虽然是不平等的,但好在现在,像电影《武训传》中那样贫民子弟普遍难以接受教育的情况不存在了,不管好坏,都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人一生中难得有几次真正爆发性成长的机会,学校教育是一次,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是一次。虽然在起跑线上就落下了很大一段距离,但请别灰心,想想俞敏洪的那句话吧——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4]。
参考资料
1、http://www.sohu.com/a/246246242_99945595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5633fc0102xqxc.html
3、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0887970_17eb6f9a2001008n8n.html?from=cu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