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艺术火了。但严格来讲火的是“图画NFT”。有种说法形容当下的局面为设计师的平权运动。这个讨论方向很有意思。它让我想到安迪沃霍尔从商业插画设计师成长为艺术大咖的故事。但现在市场上看到的情况是设计师们只是把硬盘里的陈年CG拿出来铸币卖钱,恐怕从艺术角度并没有为艺术史增加新的内容。
当我们回忆历史。在上世纪中期,关于写实美术的讨论已经足够深入。到了1984年,《神经漫游者》把赛博朋克所要讲述的价值观也已经说清楚了。所以在我看来,现在NFT平台上正在销售的大多数CG数字艺术既没有新美学观点、也没有新艺术观念。
我们可以给NFT技术无限的喝彩。这为艺术市场带来不少解决方案。但当下发生的还远不是其潜力的全部。下边聊聊我自己思考创作时候感受到的痛点。
展示能力不足以支撑当代艺术实践
目前纵观各条公链上的艺术展示交易平台,都是只有展示图片和短视频的能力。问题在于,自杜尚之后,艺术的主要工作内容已经是观念而不是美术。
在传统艺术中,绘画也好,雕塑也好,都有一个最佳观看角度。或者说,我们都可以用一张摄影来领略作品的主要内涵。到了现代艺术之后,艺术家们主要在观念层面进行工作,就经常需要复杂展示技巧。观众想要领会艺术作品足额的信息量,不但有时要有美术史知识,还经常需要观看一连串图像和文本,甚至与现场的某些部分互动。
现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集会名字叫卡塞尔文献展,从名字中可以窥见艺术学术的一丝面貌。艺术这门学问,远离读图时代已经很久了。加密艺术的展示基础设施需要跟上。
协作链条原始
当代艺术由于已经发展到很专业化的阶段。尤其在西方,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协作链条。从赞助人减免税收政策,到美术馆系统,到艺术商业系统,里边的参与各方都有自己的角色、激励和风控机制。很多大型的艺术项目在这个体系里都是有资金、有场地的量身定制课题。
比如杜克大学基金支持徐冰的《烟草计划》。就是一个就城市、历史、烟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考察研究并诉诸视觉创造的项目。在这类项目中,艺术家需要提前获得资金捐助和展示计划,否则很难投入进去。
加密艺术目前处在萌芽期,还没形成从最前端赞助到后端展览的完整链条。这让有野心的艺术计划无法参与进来。反倒是低成本或现成的CG更适合快速填充平台需求。
作品流转的终点不明晰
旧艺术体系里艺术品流转的终点通常有据可查。绝大多数重要作品成体系的被私人藏家大户和美术馆收藏。利益相关为学术研究打下基础。在加密艺术领域,作品的传播权与拥有权分离。并且会有部分重要的作品被匿名买家买走。在未来,如果无法联系上这些匿名买家,很可能谁都形不成有体系的收藏。随之而来的情况是谁还有动力去推动学术研究。
区块链性能
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圆明园住着一群盲流艺术家。他们经济拮据到用床单代替画布。现在的情况虽然好很多,但对于部分刚离开校园的艺术家,以太坊的链上成本依然沉重。对于小额艺术品或艺术衍生品交易,高链上成本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如果把视角放的更大,在艺术语言探索方面,高链上成本打击了很多艺术实验的可能性。比如空投作为区块链世界非常有特色的动作,实际上为行为艺术和公共艺术创造了很有趣的发展空间。但链上成本很高的话,这个有趣的点就被浪费了。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