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这本书是梁晓声老师写的关于自己和关于家人的故事的书,其中最触动我的,便是《兄长》篇里的哥哥,读到动情处,会不自觉地淌下眼泪,想起以前听说过的事。
梁老师的哥哥大他六岁,大学之前,他一直勤奋学习,是学校、妈妈心目中的好学生、理想之子,是天之骄子;大学之后,他疯了,变成了一个精神病病人,每天不知疲惫地嘟囔着家里人的情况。
哥哥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高中时,家里条件困顿,父亲希望他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母亲希望他继续高考考上大学,未来带领弟妹爬出底层;学校的校长老师希望他继续学习,不要放弃天分……所有人对他有期待,他尽力着迎合大多数人的期待,于是他答应父亲上了大学不用他提供生活费,拒绝了几所大学的保送,选择去母亲选的唐山铁道学院,希望未来能够成为铁道工程师,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
大学时,赶上了饥荒,所有人都在挨饿,父亲在大西北挨饿,母亲和家人在家乡挨饿,哥哥在学校里挨饿。哥哥不仅挨饿,而且还因为读书跟父亲有心结,谁也不松口,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骗了她说父亲每个月会给他寄十元的生活费,实际上并没有,母亲也不知道,只当有了。
直到某一天来了通知,说哥哥在学校疯了,变成了精神病人,让家人领回去。
我领着哥哥他们往家走时,哥哥不停地问我:家里还有人吗?父亲是不是已经饿死在大西北了?母亲是不是疯了?弟弟妹妹们是不是成了街头孤儿……
哥哥担心远方的家人,自己又没有钱买车票回来,同时又经受着饥饿,在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下,他疯了。
这一次疯,还只是“文疯”,只是会不知疲惫地嘟囔事情,但不会动手打人,中间也恢复正常过,做了代课老师,生活恢复正常。
那是正常生活的半年。半年的代课结束,哥哥又去上大学了,那一年是一九六五年。
没过多久,他又疯了,并再也恢复不到正常的生活了。
悲情的哥哥,除了悲情,我说不出任何的形容词,特殊年代都让他赶上了。试试代入,我并不觉得能够自救。
哥哥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总有邻居来我家,对我妈说,让孩子早点打工,读书没用,还容易读傻,比如某某家的孩子,考试没考好就疯了云云。
那时候的我,总在邻居走后小心谨慎地问我妈的态度,幸好她说的是不用在意,毕竟人家上门来跟我们做生意,也不好反驳她,我们做好自己就好。
听完我便安心,但是偶尔也会在想,读书真的能够读傻吗?
现在的我已经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了,我正常地读书上学,享受和平稳定时代带给我的安稳生活,早已把过去听到的读书读傻的哥哥的故事忘得干干净净。
直到今天读到这篇文章,我开始想那些哥哥过去到底经历了什么?一个人要逆着大多数人选择的路,需要依靠多大的信念和力气,才能够走到新时代。
很明显,他们是走不到新时代的人,他们比当时年代的大多数人早慧,却没有过得比大多数人好,反而变成了一个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病人。
社会进步需要新思想。
但做一个拥有超越当下社会新思想的人,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再加上懂事这一穷人家的优点,就更加艰难了。
心里满是想要符合别人的期待,同时心里又满是对家人的担心,并且自己已然自顾不暇,这样的生活,能够正常才不正常吧。
哥哥幸好有位能够理解他的弟弟,但我小时候听说的哥哥们,却未必有这般幸运。他们成了别人劝说孩子别读书的反面例子,自己则被关在黑暗、狭小的里屋里,没有交流,没有光亮,不被理解,谈何未来。
那些在传言中读书读傻的哥哥们呀,在悲情和混沌里度过了无常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