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夕”前夕,有幸采访一对“白金婚”的老人,她们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1946年,陆秀珍老人和高志明老人在同一天入党,在同一个地方宣读了同样的入党誓词。只是当时作为区妇联预备干部的陆秀珍老人并不知道,就在那一天,她被14岁就参加革命,历任启东第一届邮电站长的高志明老人看上了。“那天人很多,但我一眼就看见她,心里就认定了她。”老人回忆这段往事,脸上漫溢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春年少的时光。只是在那样的年代,男女之间的婚姻还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算正统模式,更何况作为革命党员干部的他们,更是懂得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当中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群众的表率。虽然在日常的革命工作中略有接触,双方也各存好感,但二位老人都始终克制保持着距离。“那时思想都很封建,我们结婚前连手都没有拉过。除了在一起开会见面谈工作的事,我们从来不说其它的事情”。
“你不知道,想娶她的时候,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第一次上门提亲,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的,她不答应,还把我赶出来,饭都没得吃。”
“第二次,我找了媒人去提亲,她又说,怕组织不答应,要组织上同意才算数。”
“第三次,我找了当时的工会主席去说媒,才答应下来”
1948年,两位老人终于在区领导的撮合党组织的同意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那时结婚,可以不管家境,不管美丑,但一定要志趣相投,思想相通。”“我是党员,我就一定要找一个党员。”这是陆秀珍老人当时的择偶标准。
“奶奶,你们当时有什么定情信物么?”
“有个银簪子,订亲的时候送过去,成亲的那天我又陪嫁过来的。”说完老人不顾我们的劝阻,去柜子里翻出了用红布包裹着的一枚精美银簪,看着这枚貌似不起眼的物件,我知道这代表着两位老人弥足珍贵的情感。
“奶奶,你当时是怎么嫁到爷爷家的,有什么交通工具么?”
“有,结婚那天,我是坐轿子四个人把我抬过来的。”
“奶奶,这么多年,你们风风雨雨一起走过来一定也不容易,你们会吵架么?吵了架,你们是怎么化解的呢?”
“吵,舌头和牙齿还会咬一下呢,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哪有不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让让我,我让让你,就过去了。”
“每次吵完架,他就开门走了,等我气消得差不多,再买点我喜欢的东西,嬉皮笑脸的又回来了。”
……
“哈哈哈哈哈”
听了两位老人的回答,我们一行人再忍不住,都大笑起来。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两位老人风风雨雨已经共同走过了70个春秋,老一辈人身上的很多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喜欢的衣服坏了,修补一下就好,真是不能轻易就丢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