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对儿子的了解又深了一步,暗暗感叹:小伙子又长大了;同时也又仿佛是打开了童年的某件事的记忆,这一回,我是母亲,我选择不再让旧伤留给下一代。
起因是一条儿子同学家长发来的微信,大概意思是说,儿子抢了本应该属于他家娃的小队长,委婉的让我帮忙做协调,让儿子把小队符号还给他。因为家长们平时也有些交流,知道妈妈是个非常辛苦负责同时又很操心,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高的母亲,因此我也很理解她的心情,也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快的情绪,只是觉得,孩子的事情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作为家长跳进来去控制指挥这个过程,反而会让事情更复杂。这样想着,我并没有马上说我一定会让儿子还给他这样的话,而是回应说,“别着急,我回家跟孩子聊聊,看看发生了什么。孩子之间可能有误会,我了解了情况,他自己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后,一定会很讲道理的。”
其实,我心里一点都不着急,我不知道哪来的笃定,去相信儿子不会是那样无理取闹、不讲道理的孩子。可能也是这份相信,让我有了好奇心,想要去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他有“抢”别人东西的这一幕发生。
一见面,我立刻看到了他手臂上的小队标。心里盘算着,从哪儿入手慢慢开聊。
“呦,昨天是中队标,今天又换成小队标了”(他们的中队标是班级观察员的标志,采取推荐轮流制)
“我不当观察员了,该轮到我做小队长了”
“你们的小队长不是选举产生阿?是轮流当吗”
“我们一共六个小队长,每次换位子后的最后一排的人就是新的小队长。一人一周”
“哦,这样啊,你们小队长是这么来的啊。妈妈小时候都是选出来的呢,跟你们不太一样”
(我自然的过渡了一下,好显得不是在套他的话)
“你当小队长高兴吗”(趁机理解一下他的动机)
“高兴啊”
“呦,当干部那么高兴啊,为什么啊?”
“那我就有权利了啊”
“呵,都有什么权利啊”(他跟我说了一堆诸如收作业、发作业的“权利”)
“那是不是也有义务啊,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你也得服务小朋友吧?”(我承认,我很心机的想趁机教育一下“
“那也有啊”
“妈妈觉得你愿意为大家服务的这种精神特别好,愿意当小队长为班级服务”
“如果现在有别的小朋友也想为班级服务,那怎么办啊?”
“那他就自己争取呗,哦对了,我们班那个谁谁也想当来着,但是他比较倒霉,后来换位置换给我了”
“哦?那是怎么回事啊”(终于说到正题了!于是他慢慢给我讲怎么换座位,怎么有的微信里提到的那一出”
意料之中,整个过程,果真跟乍一听反应到的“抢”荣誉不一样,其实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且也并没有发生口角或者什么激烈的事件,只是孩子认为老师让换了座位,换到谁就是谁当,反而很有原则。我很庆幸,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愿意保持一个“好奇心”,愿意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也相信孩子做什么一定事出有因。其实这里基因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想要孩子把小队符号直接还给对方,这也是我在写作回顾的时候才发现的,有那么一个很强烈的第一反应,顺应的、自动化的反应,竟然是不问原因,还给别人,就照着别人说的去做。这里面有太多背后的不值得、不重要、不配得、不敢和不能够,我也想到了很多次我只要做了什么父母觉得不好的事情,他们都完全不问发生了什么,就劈头盖脸一顿骂,或者是时时处处让我感觉到我做什么都不对,我什么多做不好;甚至,在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的玩具会不翼而飞,后来才发现是妈妈完全没有问我的意见就把东西给了我表弟,因为“她觉得”百科全书和汽车模型更适合他。这是我曾经想起来就很痛苦的事,甚至很多价值观至今还影响着我,但在我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破茧,又一次次的自我肯定之后,我觉得我有了一些力量,我可以做选择,我可以选择不让那些曾经的不愉快影响到我,我更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伤带给下一代。
“那……那如果,那个小朋友也很愿意为班级服务,也想这周做小队长,你打算怎么办啊?”
“那我就跟他商量,一人一天。”
“那要是他不同意呢?”
“那我就让给他呗”
“啊?什么?”
“那我就让给他呗,我就等下一次,再过两周就又到我了”
我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宝贝,幸好我没误会你,没让这份真诚和善良埋没在“假想的戏码”里,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些事处理的很好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放手、相信,并远远的看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