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原文】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
乐毅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译文】
燕昭王却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更加富足,于是他与乐毅商议进攻齐国。乐毅说:“齐国称霸以来,至今有余力,地广人多,我们独力攻打不易。大王一定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国及楚、魏三国。”
燕王便派乐毅约定赵国,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再让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各国苦于齐王的骄横暴虐,都争相赞成参加燕国的攻齐战争。
【材料解析】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燕国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太子平不服气,于是跟将军市在国内发动政变,结果失败,市死于乱军之中。齐宣王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
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燕昭王)归国登基,燕国复国。燕昭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力大涨,便开始等待时机向齐国报仇雪恨。
齐国自从干掉宋国后,齐湣王内心开始膨胀起来,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于是对周边国家各种挑战,把能得罪的国家已经全部得罪。
有就话说得好,斗争就是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上述材料中燕昭王跟乐毅商量,想攻打齐国,乐毅跟燕昭王分析:齐国是大国,纵然燕国强大,也依然不是齐国的对手。想要对付齐国,光靠燕国自己是不够的,既然单挑不行,那就联合其盟友群殴你。最好先把天下其他诸侯国都拉拢起来,一起攻打齐国,拉拢的盟友越多,齐国能争取的盟友就越少。
被燕国争取过来作为盟友的赵、魏、韩,秦四国对于齐国都有什么特点:
1、赵国
赵国土地跟齐国接壤,赵国也属于强国之列,国力强盛不亚于齐国,甚至实力比齐国更厉害,尤其是骑兵。两国之间也彼此爆发过多次站在,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争夺争中原霸主的原因。
赵国和齐国崛起之路,必然以击败对方为首要目标,所以两国发展必然带来很多问题。齐国和赵国之间的矛盾更多是集中在未来的利益上,就像是咱们中国发展到现在,必然在未来和美国有利益冲突。
2、魏国
这个国家跟齐国也接壤,魏文侯时期,魏国可是中原霸主,在后来的魏武侯,魏襄王期间,魏国和齐国就爆发多次大规模战争,彼此之间仇恨颇多。所以找机会削弱齐国对魏国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情。
3、韩国和秦国
韩和秦跟齐国土地不接壤,秦国向东发展,首要解决的是魏国和韩国,打不打齐国,对秦国来说没什么。因为就算打了,也是一块飞地,相隔千里防守的成本很大不划算。
同样的,韩攻打齐国也非常不划算,两者并无血海深仇,更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参加纯粹是当炮灰,做摇旗呐喊的一方。之所以也想插一脚,无非是见着有机会,不介意趁机捞一笔。
分析完各国对齐国的态度后,燕国就可以优先争取坚定的盟友比如魏国和赵国,他们是革命战友,具有共同的敌人。其他的属于革命信仰不坚定的盟友,要想办法争取,比如分利益等等。
材料中提到楚国,但是五国伐齐,楚国没有参加,而是在五国伐齐的时候,以支援齐国为名义杀入齐国,把齐王杀了。
【启发】
想要战胜敌人,仅靠自己难度大,不但风险大,而是投入也大,因此要想办法拉拢更多盟友过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要争取的战友。虽然分摊了利益,但是也分散了风险。
在斗争中,很多人拉帮结派想的是谁谁跟我关系好,其实真正应该从对方利益角度出发,而且不是从我们的利益角度出发,找到利益同向的人,这才容易拉拢对方。不然别人凭什么成为你的帮凶。
1、直接利益冲突,还是那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只要对方和我们直接的利益冲突小于盟友跟敌人直接的利益冲突,大家可以达成共识,一致对外。以前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下午忘记吃饭了,于是去食堂打饭,当时犯错也不多了,结果厨房老板直接从后厨里面给我了点菜,我越吃越不对劲,最后发现馊了。当时直接要求厨房老板退钱,对方不愿意。没办法我就找到另外一个同学,这个哥们上次也是跟厨房老板干起来,没干赢,一肚子火。于是我就跟他说,食堂给我弄馊的菜,要不要闹到校长那里去。结果怎么着,我们把全班同学都发动起来闹事情,没办法食堂老板赔了我10倍的钱,第二天开全校大会,食堂老板当所有人面保证菜品新鲜。
2、潜在的利益冲突,当下或许对方跟某某没有利益冲突,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个别情况的变化,必然会在未来爆发冲突,那么就要怂恿某些人提前下手清除潜在的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