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人问我们会不会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你的答案会是怎样的呢?
1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在《我家那闺女》里,吴昕的妈妈在餐桌上,忽然好奇地问女儿:“我学会了用微信以后,为什么就看不到你的朋友圈呢?”
同为嘉宾的韩雪、维嘉纷纷起哄,“屏蔽了呗,现在年轻人都这样。”
又说起另一种操作,朋友圈分组可见。有的是专门发给朋友看的,有的是专门发给父母看的。
吴妈妈望着自己的女儿,不无感慨:“现在你长大了,想要了解你,只能和别人一样,上网去搜了。”
虽然这事对于父母来说会感到辛酸,但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中最大的原因我想是由于中国式亲子相处模式的痼疾所造成的。
我们与父母不但很难成为朋友,而且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用长辈身份来给施加压力,而交流的方式也如同“下命令”一般,让我们不知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
因此,很多人便索性选择了与父母零交流的方式。
实不相瞒,若是过去有人问我会不会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我的答案是会屏蔽我父亲,但会对母亲进行朋友圈分组可见,在喜欢发朋友圈的前两年里我也曾这么做过。
2
先来说一说为什么我只屏蔽父亲,而不屏蔽母亲的原因吧。
原因也就是开头所说的那样,我与父亲无法像朋友一样的相处,并且微信朋友圈所发内容有时就是图个好玩,很多时候语句就显得很随意。
爆两句粗口,调侃一下好友,或者是用网络语言也实属正常,同龄好友都这样,也都懂得的。
可是对于很多中国式父母来说就无法接受这样的随意方式,他们甚至会将一句“特么的”上升到修养问题上,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语罢了,与道德修养丝毫没有任何的关联。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发完圈后也就忘记了,并不会把所发的内容放在心上。
不过老同志们看到后的情况就显然不一样了,他们看到后所想的问题往往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并且还会加以揣测。
就拿我父亲来说吧,有两次吃饭时突然问我发某条朋友圈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时,说实在的我在第一时间内还真没有把自己与父亲提出来的问题联系到一起,想了几秒后才随口应答了一下。
因为总觉得一天有太多事情要做,对于这类“无心之举”实在是不愿做多余的解释,也似乎没有必要,关键说了老同志也未必能够理解。
或者就是会被说教,抑或就是会被质问。
你怎么要发那样的内容?文字怎么怎么的不妥当?图片是什么意思?又去哪里疯去了?又胡乱花钱了…总之各种埋怨、各种看不惯,外加各种教训。
面对这样的父母,说句大实话,不屏蔽你们,宝宝们不是在没事找事吗?
随着人越年长,有些事情还真不好跟父母进行交流,父母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可以了解子女心思的小“窗口”也实属不易,有时他们的话会多一些我们也要多理解一下。
当然,作为子女的我们在平日闲暇之余也尽量地让父母对我们的生活,以及所思所想有一些了解,别让他们太过于担心了。
毕竟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要不怎会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古语。
3
作为子女来说,我想对父母说一句:“真正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能够和子女成为朋友,而不是对立式的命令”模式。
记得去年姑姑们一家到我家玩,长辈们去寺庙里烧香,我与表弟在家,我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表弟便在客厅里看电影。
等到长辈们从寺庙里回来接我和表弟到外面吃饭时,我便听到一进门的父亲叫着表弟的大名,让他把电视关了。
当时影片恰好到了精彩之处,并且只有十多分钟就要结束了,表弟就说正精彩,你们先去,我一会自己去找你们。
父亲仍旧用大人式的命令口吻说“吃饭地太远,你找不到的……”
或许是父亲口吻比较强势的缘故吧,不太开心的表弟就说那我打车过去……
就在两人对话快要进入僵持阶段,换好衣服的我赶紧冲到客厅让父亲到车里等我们,我换上鞋子就叫着表弟一起出门。
父亲听后也显得有些不高兴,觉得表弟都那么大的人了,怎么还那么不懂事,但也不好教训他便出门了。
于是,我便对表弟说吃饭地点的确很远(示意老同志没有骗他),影片再精彩回家也可以看呀,何必为这点小事和老同志们闹不愉快。
表弟再次和我确认了所去的地方是否真的很远后,便高高兴兴关上电视,和我一同出门了。
同一件事,不同的说话语气与相处模式,达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道理并不深奥,只因我站在了表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他觉得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是不会骗他的,就这么简单。
试想一下倘若当时父亲进门后先了解表弟看什么,再说明一下为什么要现在就出去吃饭的原因,而不是拿出“我是长辈,我说的话你必须要听”的语气说话,我想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儿女之间,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不能真正决定孩子的未来,少些捆绑和强迫,多些理解和尊重,双方的关系就会有所改善。
4
为什么父母总是无法了解子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从母亲身上找到的答案。
父母在相信子女的同时,对子女所犯下的错误持有不责怪的态度是拉进互相了解最好的途径。
就好比我母亲所说的那样,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可犯错的时候往往是孩子感到最无助的时候,家长对待孩子犯错最好的方式便是在了解情况的同时去安慰子女,之后再去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弥补过错,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用置身事外一般的方式让孩子独自去承受所犯下的过错。
而当孩子发现自己做错事不会被父母骂时,孩子自然就不会对家长有所隐瞒,其余的事情就更不用多说。
子女越不隐瞒,犯错的机率也就越小,因为在双方的交流中,子女就能够学习到一些经验,而父母也能够更加地了解子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
这样的模式越早培养越好。
我与母亲便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因此我们也像朋友那样相处。母亲对我的了解,也让她十分的相信我,朋友圈自然不会屏蔽她了。只不过我仍旧会对她进行分组可见。
虽然分组功能不常用,可是过去还会在朋友圈进行情绪宣泄的时候怕她担心还是会运用此功能。
并且我发现父母与同龄人,或者其他亲属相比,他们关心的点更过于细致,至于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同他们解释,所以会出于好意的有所隐瞒。
就比如在对待我妹妹重回校园读书,又想利用多余的时间做兼职这事我与母亲的态度来说吧。
我所担心的点是妹妹有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兼职,而妹妹在跟我解释这事时不用太伤脑子,只说了看看再说吧,我也不会继续深问下去,因为我明白有些事情还是得靠她自己去衡量与处理。
而母亲所关心的点是在一个不算熟悉的环境中兼职不好找,身体是否吃得消,以及更生活化的细小问题。
说句有些没有良性的大实话,这一系列的问题回答起来就很伤脑细胞,关键的问题还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难免就会“先斩后奏”,
而这一切一是为了省事,二是出于好意
其实说到底子女屏蔽父母朋友圈的事暴露出中国式亲子相处模式的痼疾,而想要根治这样的问题还是得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之上。
周国平曾说过,相爱的人给予对方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具有必要的张力,它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黏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迟早会窒息。
我想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之中,爱你却不以爱的名义去束缚你。
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