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著作,研究涉及农村的文化、政治、道德、血缘、地缘方方面面,是了解中国农村不可不读的经典书籍。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上网一搜社会学就业,都是“社会学好鸡肋”,“毕业即失业”,“社会学好坑人”,“大比例换行”等消极言论。
为什么社会学这么“难”呢?首先,它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一般都要读到博士、博士后。它需要从业者拥有比较大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自我思考。其次,它需要求真务实的品格,力争拿到一手资料,不虚构,不夸大。第三,它需要一点运气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发现一个好的选题。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呢?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社会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它是新颖的,前人很少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或者研究的不够彻底,或者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第四,它需要坚持。取材的艰难,写作的枯燥都可能让人放弃。甚至是发表之后,也很容易遭受各种质疑声。
提到当代还健在的社会学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银河老师。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她在1998年出版了《虐恋亚文化》和《同性恋亚文化》,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她自身的成就和名声已经盖过了“著名作家王小波的遗孀”这样的标签。她颠覆了传统社会学家内敛的形象,活跃于微博、知乎等多个公众平台,为同性恋群体、女性群体发声,饱受争议,毁誉参半。前几天,在家暴事件频繁登上热搜之际,李老师还针对家暴问题谈了谈自己的观点。
我在研究生的时候,做过一期寒假社会调研。社会调研可以看成广义社会学的一部分,其方法是相通的。那期调研,我完成得还算不错,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特别称赞。我之所以能得到老师青睐,主要有两个因素吧。一个原因是选题选得好。那天,老师在投影仪上展现了数百个题目,但80%的人都选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危害》、《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读书无用论》那几个当时的热门话题,只有我选择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存续现状》这个相对冷门的题目。选择这个课题,我还蛮有优势的,因为我本身就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另一个原因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很新,也比较权威。寒假期间,我一层一层找关系,看能不能接触到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人员,几经周折,最后竟然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任。那天,大雪纷飞,我一个人乘坐公交去几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取材,对主任进行采访,录音、拍照。临走前,我还央求主任给了我一些“非遗”的资料。总而言之,选题和取材是社会调研非常重要的两件事。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当年和前妻王同惠女士在冬天去广西研究瑶民的生活,前妻不幸命丧,他也负伤严重。调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容易的调查往往都被其他人做过了。费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讨论了很多乡土东西,因为时代在变化,有些东西放在现在来看,也未必特别准确,但正如费老先生自己所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也不用太纠结文中观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主要是了解费老先生思考问题深度与广度,并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质疑已存的观念,学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能引发人思考的社会学著作,非常值得一读。
加入读书写作群后的第8次作业
书目:《乡土中国》
群昵称:青瑟只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