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阖家团圆的节日,相逢的喜悦好像总会在父母嫌你睡懒觉不出门以及唠叨隔壁老李家姑娘嫁了个公务员生了个胖小子而你为何还独自一人在外漂泊的琐事中逐渐淡去,随之而来的,是外向的子女尽力找话题而不得力,内向的孩子唯有与父母相顾无言,我真切的知道父母对我们有多牵挂多疼爱,我也真诚地想要用爱回报父母,赡养尽孝。可每每交谈深入,那丝漂浮在父母与我之间的小尴尬便开始蔓延,如鲠在喉,弄得交流双方都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
就像爱情里的一个永恒问题一样,明明相爱的双方,为何会变成这样?
交流类似太极,随人则活,由己则滞,没有固定套路,唯有见招拆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对象异而方法也易。
在与同事与朋友的交流中,我们深谙此道:jack李留洋归国,偶尔夹杂几句英文是习惯,老王高中肄业,你若说话带英文就是装X;琳达时髦外向,和她聊韩星美剧可以口沫飞溅狂侃整晚;淑平大家闺秀,与其讨论黑格尔叔本华也是娓娓道来谦逊有礼。
然而到了父母这里,我们便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角色转换技巧不够娴熟,父母专属交流方式尚未成形。
同事朋友与我们年龄相仿,尽管各自家庭背景不同,但各个阶段的大环境,我们都是一起经历的。而父母与我们出生、成长、成熟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都全然不同,我们在相同的年龄却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每个阶段接受到学习到感受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不同,注定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差异是无可避免的。基因的继承和遗传,打造了我们在某些方面与父母相似的肉身,然而灵魂上的共鸣,却是生物学无法解释的课题。我们目前生活在同一时空,而我们各自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故事与我们各自坚守的价值观,便会成为横亘在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巨石。
儿时每日归家,都会兴高采烈给父母讲述当天在学校的有趣见闻,父母也会喜闻乐见,参与讨论,好像从来没有过不能交流的时刻。
彼时父母是权威,我们由于年纪尚小自我意识还未觉醒,加之讲述的都是一些父母都经历过的生活琐事,我们讨论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外出求学,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事情我们宁愿自己扛也不愿意再向父母倾诉,有些痛苦朋友可以感同身受,可父母却说“别人都可以撑过难关为什么你不行?”;有些喜悦与满足闺蜜可以和我一同欢呼雀跃,而父母好像只会说“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什么好值得开心的”来回应。我想成为独立自主,美丽优雅的新时代女性,而我的母亲好像只想让我嫁个公务员然后好好的相夫教子;我想挖掘自我潜力,找到我的使命召唤并为之奋斗终身,而我的父亲好像只想让我有个稳定的工作,然后好好地努力。
见过更广阔的世界之后,父母的权威形象开始瓦解,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思想开始成熟,交流的目的不仅是抒发情绪与寻求安慰,更想有所思有所得。
我看着母亲担心我的婚姻大事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也心疼,但也无奈;
我看着父亲想加入我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却插不上话窘迫落寞时候,我也难过,但也不知所措。
那一丝小尴尬便从此开始滋生并慢慢生长。
其实,消除这丝尴尬并不难,仅仅只需将爱的表达,换个合适的方式。
摒弃掉那些表象与外壳,直抒胸臆表达内心就好。
我带着母亲去玩密室逃脱,她一样侦探上身,屡建“奇功”,让我和小伙伴们刮目相看;
我教会父亲使用微信,虽然每天会被满满的养生帖刷屏,但他学会了发微信红包,居然还会嫌弃说我一点也不“萌萌哒”。
我还看到母亲开始受我影响,坚持养生和保养;
我还看到父亲开始捧起《苏菲的世界》,怯生生的想要踏进哲学的大门。
其实我明白,他们所做的这些努力,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在窥看我的世界,走进我的内心。
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虽然有着渐行渐远的思想观念,却拥有永远牵挂无限贴近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