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中有这样几句: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根据这几句诗,后人演化出了一个成语——“巧取豪夺”,形容达官贵人用尽各种办法谋取他人财物。其实,这几句诗原本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大书画家米芾的故事。
米芾,字元章,人称“米南宫”。他是宋朝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他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尤其是山水画,风格独特,被人称为“米家山”。米芾性格狂放,浪荡不羁,时常在人前乔疯弄傻,人们又叫他“米癫”。
米芾为人清高而且恃才傲物,不喜欢官场逢迎,一生官阶不高。他的时间和精力大都用来玩石赏砚和钻研书画,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曾经作诗形容自己:
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
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那些与众不同怪癖,也许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米芾有严重的洁癖。只要用手拿过东西,就必须马上洗手,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随时带着一壶水。他洗手从不用盆,认为水进了盆进不干净了。仆人用一把银壶倒水,米芾用手接着水洗,洗完后也不用毛巾擦,两只手互相拍打,直到晾干为止。对于自己的私人物品,米芾不准任何人碰触。有一次上朝时,他的朝靴被人碰了一下,这下麻烦了。回到家,他把朝靴洗了又洗,刷了又刷,直到洗破了才完事。别人用过的东西,他当然更不会使用。米芾担任太常博士时,主持朝廷祭祀,必须穿规定的祭服。米芾嫌祭服有人穿过,就拿回去洗了一遍又一遍,把祭服洗得变了色,结果自己也被罢了职。最有意思的是,米芾给女儿定亲的时候,挑来选去总是感觉不合适。后来有个南方来的小伙子,名叫段拂,字去尘。米芾一看这个名字就高兴地说:“这个年轻人好,已经拂去灰尘了,再去一次尘那就更干净。”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米芾还是一个收藏家,他特别喜欢搜集各种砚台和书房用品,历代名家的书画当然更不会放过。
米芾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的状态。他曾经把砚台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共眠数日。
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当地人以为是神仙之石,不敢擅动,怕招来灾祸。米芾立刻派人把这块石头搬进了自己的寓所,摆在供桌上,供上供品,然后磕头下拜,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这事慢慢传了出去,因为有失官府体面,被人弹劾而罢官。米芾一向并不把官阶看在眼里,因此也毫不在乎,反而画了一幅《拜石图》。
米芾见到心仪的藏品,非得千方百计弄到手不可,甚至不惜使用种种欺骗手段或者耍赖皮。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巧偷豪夺”。
他打听到哪家收藏有名家字画,就假说借来观赏,然后就临摹一份。他的临摹水平很高,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归还的时候,就把自己临摹的作品还给主人,自己留下真本,主人大多发现不了。有时候,他甚至把摹本和真本一齐拿出来,让主人自己挑选,而原主也往往分不清真假,拿了摹本回去。
有一次,米芾在一只船上遇见了朋友蔡攸,蔡攸拿出一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欣赏。米芾一见之下就爱不释手,非要用一幅画来交换,蔡攸当然不肯答应。米芾就苦苦哀求,说什么也不肯放手,蔡攸还是不答应。米芾实在没办法了,竟然把字帖抱在怀里,做出跳河的姿势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投河自尽。”蔡攸没有办法,只能和他交换。
还有一次,米芾在长沙做官,在一所寺院里见到了唐朝沈传师的书法真品。他趁着和尚没有防备,一把拿了就跑。后来,寺院里的僧人把他告到了官府,但他依然百般抵赖,就是不还。
他的“赖皮”甚至耍到了皇帝的头上。有一次宋徽宗让米芾在御屏上题诗,想见识一下他的书法,因为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米芾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徽宗看后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捧在手里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欣赏他的书法,又看到他这副急切的样子,不禁大笑,就把砚台赐给了他。米芾立刻把砚台装入怀中,也顾不得墨汁四处飞溅,弄脏了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