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就是让人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涉及人的时候,就一个字——爱。没有爱,何来责任感?他人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责任!”读完整本书,掩卷而思,这段话突然浮现在脑海中,我一直坚守的教育情怀好像又多了一份被认可的力量。作为老师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每个学生幸福。
回忆学生时代的我,虽然还算善良但也谈不上有很强的责任感,总是在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做事。毕业后踏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之后,孩子的天真无邪、孩子的活泼可爱会无形中感染着我,改变着我,对孩子的爱便成了我一切付出、一切成长的动力源泉。我会思考: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而每个孩子的教育结果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这样一想就会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感就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压力也就大了起来,行动力也就随之变强了,好像所有的付出也就变得心甘情愿了,我会希望我的每个学生都过得幸福,我会希望我背后的每个家庭都充满希望。这种愿望,真切而纯粹。
上一届带的班级比较特殊,全班有12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在平时的管理中我会特别关注这些孩子,心里也总是最牵挂他们,希望能尽我所能地弥补本该属于他们的爱,抚平他们性格中的缺陷。
小杨的爸妈一年级时离婚,孩子刚入学时脾气特别暴躁,可能跟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爸爸脾气暴躁有很大关系。发现这一现象后我经常默默地关心他,用温暖的爱慢慢抚平了他的暴躁情绪,用足够的耐性等待着他的成长,随时关注他的每一点进步,总是变着法子地夸他,慢慢的孩子开朗起来了,也变得热心了,现在的他已是个温暖阳光的大男孩,毕业了也依然很懂得感恩,偶尔还会回到母校来看看他曾经的老师们。
小张也是一个缺少母爱的小男孩,孩子爸妈在小学二年级时离婚,孩子跟爸爸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已经五十多岁了,平时在外面干苦力,早出晚归。平时孩子多半跟奶奶在一起,奶奶也已七十多岁了,很多时候行动也不是很方便。记得有一次家访,我和魏老师先给奶奶打电话并说好去他们家。那天酷暑难耐,当我们快到他家的巷口时,抬眼看去竟然看到孩子默默地坐在巷口的水泥地上,不动声色地做着,看到我们时朝我们腼腆的微笑着,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颤,一股酸意涌上心头,多么善良、实诚的孩子,我问道:“这么热你怎么坐在这里?”孩子:“我怕老师找不到我的家。”孩子带着我们在幽长深邃的巷子里穿梭着,巷子里面都是老旧的房屋,住着各种各样的租客,他一边领着我们前行一边安慰我们道:“前面就快到了”,过了会儿在一排破旧拥挤的房屋前驻足,他指着那个房屋对我们说:“就在这儿,穿过这个客厅,这间房就是我家,我们几家公用一个客厅”。房子里面的陈设破旧不堪,一间房被从中间隔成了两间,他跟我们介绍道:“外面这间是奶奶住,里面是我跟爸爸住。”房间里唯一的一个电器是一个老式电视机,我问他:“你平时写完作业可以看会电视吗?”“电视机坏了,看不了。”“那作业写完了,有人跟你玩吗?”“没什么人,我基本上就跟奶奶在家”,“家里饭谁做?”“有时我做,有时奶奶做。”客厅的一面不大的墙面上贴满了小张得的奖状,走之前,我和魏老师特地以这面墙为背景拍了一张和奶奶以及小张的合影,孩子虽然笑得很腼腆,但是还是能捕捉到他因老师到来的些微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家访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那天看到的每一幕,以及和孩子的每一次对话都仿佛已经刻在我的脑海里了,我默默的告诉自己我要尽我所能地去给他温暖。有时候孩子没吃早饭,我会给他拿点面包和牛奶充饥,有时候班级活动孩子缺统一的鞋子或衣服我会给他单独准备,我备了充足的课外书,他想看可以随时带回家看,也经常给他单独辅导,他如果缺学习用品我会给他及时补上。慢慢的孩子眼中的自卑羞涩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阳光,充满正义,而且他也变得特别热心,他把我给与他的爱很快传递给了其他同学,温暖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后来他还成了班上人缘最好的孩子!
孩子们毕业后有一次聚会,我听说小柯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而且孩子爸爸还常家暴妈妈,孩子妈妈在跟咱班其他家长诉说时哭得很伤心,小柯的性格也变化很大,变得不爱说话了,我听到后一直很揪心,想着有空给孩子写写信劝慰劝慰她,也想在孩子内心最脆弱的时候给她一点温暖和希望。虽然孩子们已然毕业了,但是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与否依然是我永久的牵挂,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的都过得幸福,这可能便是我为人师的一份责任,已然刻在骨髓里了,任何时候都不曾改变过。
身为一名老师,我很享受给孩子们带去的每一个温暖,我喜欢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更希望看到孩子背后的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成长后欣慰的笑容,这份源自于爱的责任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愿意为爱而努力,为爱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