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蹭课有瘾的念式易度
亲爱的妹妹:
历时两年的双学位课程,终于在这学期结束了。结业式上,一群尚未大学毕业的大三学生,穿着整齐划一的毕业礼服,在学校的礼堂前拍摄了一张“不合时宜”的毕业照。袖袍加身,流苏掩映,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我不禁黯然:如果此时我真的即将毕业,那在这所我曾无数次匆匆走过的校园里,又有哪些遗憾,此生不再有机会可以弥补?
1、
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大学毕业那天,究竟会是何种模样。会不会褪去一身青涩的同时,也将一身锐气消磨殆尽。不再有勇气对世界保有幻想,但同样不舍心中那潜藏的激情。所有或美好或遗憾的过往,如同此时飞扬过后抛掷一地的学士帽,星星点点地洒落于脑海之中。
当年懵懂无知的自己,紧紧捏着那张略显单薄的录取通知书,脚下的道路从此在大学的青葱岁月里恣意延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修身、正心、诚意、致知。不敢说自己这些年来,已经尽自己所能做到了最好。但回首往昔,至少在每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瞬间,我都明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记起大一,彼时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给自己留了书信一封,上有烂俗的问题一枚:你为什么要来上大学?
刚满18岁,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给这个问题写了许多答案,有关乎人情冷暖,有关乎人生规划,有关乎生存价值,有关乎社会走向。但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大学里的专业学习的:
“我通过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即便早已知道自己在这方面并无天赋可言。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专业、行业和产业叠合而成,终归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擅长,才能实现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交换,从而获得足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进而有机会体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个人价值。
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其优势在于教学课程的体系化与选择自由度,如果在所学专业上感受到局限与束缚,不妨将精力放在吸纳其他专业的现有知识框架上。”
然后,下面列了一连串想去蹭课的专业:现代汉语、工商管理、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园艺学……
现在再去看这段话,简直哭笑不得。那一本正经的语气,果然还是那个直到高中还会在课堂上与老师雄辩的毛头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也该有个限度,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门槛,想要在某一专业的知识框架上从无到有,谈何容易。
但换个角度想,是不易,而并非不能。大学之中,考得三五十张证者有之,刷绩点刷到接近满分者有之,国际竞赛奖项拿到手软者有之。与这些孩子相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耗费比他人更多的精力,来满足自己对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好奇,只会觉乐在其中,又哪里来的艰难困苦。
2、
想来大学伊始,我也应该是蹭了些课的。“西方音乐史”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的笔记,时至今日还摆在案头;“人格心理学”的新精神分析引人入胜,霍尼的《自我分析》从此成为我的枕边书之一;更是因为对凯恩斯和德鲁克的膜拜,才会在大二选择工商管理作为自己的第二学位。
后来没有能够在蹭课的道路上坚持下来,原因也很简单。两个专业的课业压力,组织与社团方面的繁重任务,健身房不敢间断的训练日程,都只是借口。究其根本,不过是在心中下意识地承认:耗费两个小时去蹭的那节课,并没有现在手中这份需要在明天提交的策划来得重要。
在大学里做一个工作狂,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放下心中所有的浮躁与不安,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沉浸于知识的探索,反而是极大的困难。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完全处于本能的好奇,对这个世界满怀期待,让自己的视象在短短几节课之间被未知充盈,何尝不需要勇气。
这是一场眼界上的冒险,离开熟悉的学科领域,却又试图依据现有的知识体系来附离。听不懂,不明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才有趣。像极了我们小时候,懵懂地读着《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却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明了其中互通的道理。
当然,这是大学,不免会遇到无聊的课程,无聊的老师,偏离原先的预想,将有趣的课程变得无聊透顶。还记得曾经去蹭过的“变态心理学”,老师硬生生地把各种心理障碍讲成了现代医学的科普。没有关系,照本宣科是大学老师的特权,但我们需要去做的,是认知而不是反驳老师的教学。把握好大学里完善的知识体系,认知到自己想要认知的,别等到毕业后再后悔。
如今,历时两年的第二学位终于宣告结束。即便周末全部被课程填满,却还是心满意足。曲终人散,眼前这群来自无比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终于不会再在每周准时相聚。但我仍然感激过去这段时间里,彼此的相扶前行。
我们貌似都知道,惟有以兴趣为依托的知识,才能够带给生活无数种的可能性。但真正有机会去做这件事的时间,不过是大学尚未毕业之前。
希望我在大四,能多去蹭点课吧。即便只是偶尔有时间,也是对于过去三年来所有遗憾的弥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