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己亥年(猪年)冬月廿七)
今天是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今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逐渐变长。东至起进入“数九天寒”,那首小时候唱的“九九歌”还记得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们老家还有一句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在我们家乡就没有这么隆重。我是到北京来了第一次感受到冬至这个节日的温馨。
几天前师妹祎玮就说今天我们要一起吃饺子的,她是内蒙的,而爱喜师妹是河北的,也是北方的,自己家乡也正在过这个盛大的节日,连广西的以吉师妹的家乡也有冬至大如年的风俗,只有我和老乡冬梅师妹家乡没有过这个节日的习俗,看来我们祖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完全一样的。当然,入乡随俗,我们几个正好今天在北京一起过这个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思乡情与思亲情的水乳交融,亲人之间的无限眷恋与真情,勾勒出一股浓浓的相思情,为冬至平添了几许乡愁。远行,体味着不一样的山川江河,结交天南地北知己好友,原本是一件精彩、浪漫的事,可一想到远方的父母心头总会一酸,还是渴望守候在父母身边的平淡日子。
杜甫《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乡愁不愁,一杯美酒赏美景,这是杜甫的冬至。冬至已到,春意竟也提前有了预兆,柳树和寒梅成为了绽放生机的象征,一切都是惬意的。
而在异乡求学的我们师姐妹们在这个冬至时节相约共聚一堂,我们忘却了白居易冬至的乡愁,而拥有杜甫冬至那天愉快的心情,大家一起在华北宾馆学习宫颈癌防治的新进展、新知识。紧张的学习也让我们忘却了思恋家乡、思恋亲人。
是啊,医生一辈子都需要不断学习,因为现代医学知识更新得太快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努力攀爬和学习,就会止步不前,甚至退步,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即便是在节日里依然一起学习,共同奋斗,努力进步。
你好冬至!中午饭点到了,我们就在自助餐厅里吃饭,看来北方真的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居然在餐厅里还安排了厨师专门煮饺子给我们吃。看着锅里热腾腾、白胖胖的饺子在锅里翻滚着就觉得特别温馨,我们每个人盛了一小碗饺子,北方的面嚼劲十足,而肉馅儿也鲜美无比,大家边吃边讨论起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听一位师妹讲起了这个故事,居然也是和我们医生有关的。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他有名言大概当医生的都知道,那就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集医家之大成的《伤寒杂病论》,其中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冬季返乡,他看到家乡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白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便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是我们今天的“饺子”。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张仲景早已离开人世千百年了,他的名字和故事却依然在冬至这个节日里被人们念起,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是会被人们珍藏在心里的。
你好冬至!这是第一次在北方过冬至,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浓浓的节日气氛。大家吃着饺子,感念着医圣的功德,在这个外面寒冷,室内却暖洋洋的餐厅里免费品尝了一顿的丰盛的午餐,我们虽然没在家乡亲人旁边,但是有共同学习的同学一起过节,让冬至变得温馨而快活。
等到下一个节气到来时,我们已经踏入新的一年了。回首往日匆匆时光,春日里在恩施大峡谷探险,夏日里在杭州西湖、西溪漫步,秋日里在北京香山看红叶,冬日里在故宫看雪,这一年来每一幕的灿烂景色都深深刻在脑海里,那一步步足迹勾勒出从南到北的路途,千里的道路在这一年中是那么浪漫而悠长,它也默默提醒者自己:光阴似剑、莫负韶华。
在北京凌冽的寒冬里,春暖花开成了我们殷切的期望,不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呢?只有顶住冬天的寒冷才能迎来最美的春天。你好!北国的冬至!今天以后,白昼的时光将悄然变长,万物生灵正蓄势待发,繁花似锦的春天就在不远的前方,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你好冬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