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中国文学史》总绪论的第三章,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著者用“三古”“七段”来概括文学发展的全过程。
开篇说把文学比作一条长河,那么这条长河的源头是不可辩的,口口相传的不确定性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起源标志。但这个源头一定是一片浑茫的云天。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文学发展就有了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而且在这三个时期里,又细分成了七个阶段。读到这里,对他划分的标准感到茫然。但看完后面的阐述就一目了然了。
三古、七段的划分打破了朝代的框架,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那么文学的本身指什么呢?著者提到了九个方面,关注到了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潮、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基本囊括了文学本身所呈现的方方面面。把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社会因素,只视为文学发展的背景,将文学本身发展的诸多特点视为断限的根据。
上古时期是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文学的四大样式都可以在这个时期找到影子,要特别关注《诗经》屈原的《楚辞》和《九歌》,还有中国文学所注重的儒道两家思想。这个时期又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段的先秦文学和第二段的秦汉文学。其中汉赋和汉乐府的民歌,值得重点关注,由此酝酿出中国的诗歌。
中古时期为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时期。从三曹开始,到杜甫走向巅峰。著者说杜甫是立在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个生前贫病交加的沧桑老人,可知后人对他作出的评价?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是诗歌的典范。第二段是唐中叶至南宋末。由唐宋八大家确立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散文模式。而词在这个阶段里达到了顶峰。第三阶段是元初至明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戏曲和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问世,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的到来。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通俗文学占主导地位,取得很大的成就。这个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西游记》《儒林外史》《金瓶梅》,《红楼梦》的成就达到顶峰。《聊斋志异》达到了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正式合上了古典文学的大门,预示着新文学的出现。
纵观文学发展的全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会经历一个渐盛、极盛和渐衰的过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