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
上世纪50.60年代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美国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美国企业开始成为全球企业,而对基本价值的关注开始成为整个市场的共识。巴菲特和芒格就是其中最坚定的捍卫者。而他们的那些可能可以复制的理论包括:
1.市场先生:市场是动态的,需要注意市场的情绪变化以寻找投资机会。这个比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帮助人们认清了市场波动的本质,当价格与价值发生错位的时候就是投资机会产生了。不要成为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的人,要学会化被动为主动。
2.安全边际: 不要支付过高溢价,购买一个价格接近或高于其价值的企业。是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整体的投资理念从捡烟蒂式的“用好价格买一家普通公司”进化到“用合理价格买一个好公司”3.能力圈:只投自己看得懂的企业,只要确定的结果,不要确定的伟大。我们一只在说要发现趋势,拥抱变化,应对挑战,而亚马逊的贝佐斯曾经说过:“要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其实那些不变的东西才应该是我们的大本营。
而他们的那些不可能复制的点包括:
1.控股或整体收购,强势介入经营。
首先是巴菲特模式的自然要求,因为他需要调动大量的浮存金来滚雪球,这必要要当大股东。更重要的是,当你做大股东的时候,你就可以影响公司的决策,参与公司的经营了。
2.优越的资源条件。
每当我们说巴菲特重视评估管理层,重视公司实际价值的而不是易事价格,敢于集中投资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他也具备我们即便花很多时间力气也不具备的很多获取不到的信息。
所以简单,机械,教条地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是非常不可取的。
3.若巴菲特不是那么早开始做投资,在30岁就累计了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财富,而且还非常长寿的话,或许你现在都没有听说过他。
【04】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1930-)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世界又发生了变化,金本位制度解体,全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八九十年代,全球化深化,金融市场联动,汇率波动成为常态。
这个时代的需求是什么?是风险管理。这个时代的金融学进入一个科学化,量化的时代。像索罗斯这一代对冲基金的兴起,并不是独立的,偶然的事件。
1.动态和反馈:无论在什么时点上,市场总是显示出一定偏向,而且这种偏向会影响它预期的事件。参与者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未来会因为个体的当前决策而不同。
2.没有一个静态均衡,而是一个开放体系:任何一个时点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序列的一个截面,只有理解了这个序列的演化。才能做好投资决策。
【05】彼得·林奇(Peter Lynch 1944-)
1.蜡笔理论:不投资一个基本业务都看不清楚的公司。2.有效和有限分散:90%的资金稳定分布于重仓股,10%买入大量不同股票,进行大面积“选秀”淘汰制。3.逆向选股: 谨慎选择那些过热的股票,一些低迷企业的领头羊反而可能是赚钱的机会。彼得.林奇,他有独特的分散投资的策略,而他依赖的是美国巨大的股票池和量化金融理论和技巧的发展。你可以想象一下,彼得林奇的策略放在三十年代,能不能奏效?当然不能,因为那时候市场股票数量还寥寥可数,计算机还没有发明。而不断被黑的A股市场到底适合怎样的投资策略呢?是学了巴菲特就马上去找有价值的企业吗?可能你会发现中国大盘和个股总是呈现出强烈的同涨同跌的趋势,市场波动尤为明显。即使找到一个很牛的标的,市场波动是否可能已经把它的收益给侵蚀掉了呢?中国既然还不是完全成熟的金融市场,遍布风险的同时或许也存在着机会,投资者早起的收入偏低,流动性需求大,上市企业也不完全是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甚至A股市场现在都还只能单方面买进,而不能做空。很多投资大师的操作都无法实现。所以你处在哪个市场的哪个阶段能看清变得很重要。
如果时代时一张纵横交错的网,那么人就像一个个的点,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其中一根根的线。你要如何成为最亮的点,划下最深的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