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大概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刷爆朋友圈的,当时看完之后心里就觉得:卧槽,好爽啊!然后忍不住就想要分享了,后来冷静下来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忍不住”的冲动?这篇文章为什么刷爆了朋友圈?今天主观的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0853/afa222d6c38c558f.png)
内容
一篇文章能不能火,内容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仔细想想平常看到的那些火爆的文章,大致都有三个共同点。
(1)简单粗暴,看着很爽。
一般来说,简单粗暴的文字通俗易懂,在传播上的阻碍相对较小。“去你妈的”显然比“我现在很不爽,很生气”要粗暴,“老子是不是比他帅?”显然比“吾孰于城北徐公美?”要直接。所以,《致贱人,我为什么要帮你》比《致那些不为别人着想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人们,我为什么要帮你》要更容易吸引眼球。全篇文章如坐滑梯般让人特别舒服的看完,一气呵成,根本不需要使用大脑考虑什么。
(2)表达想法,引起共鸣。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经常会被各种事情搅得心烦意乱,但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好直接表达出来。例如领导安排你无偿加班,你心里很不爽,但还是要去做。例如每次回家那些八卦邻居们总会笑眯眯的问你找对象了没?你很想骂一句关你什么事,但最后还是违心的笑着说暂时还没有呢谢谢阿姨关心哈~
文章直接带入了几个生活场景,让人看着心里就想:天呐,是我!是我!!没错是这样的!!!接地气的表述方式给了广大人发声契机,成为情绪宣泄的“助推器”甚至是发声的“保护伞”。于是你不由自主就转发到朋友圈了。
(3)塑造形象,装逼成功。
常言道,看你朋友圈基本能看出你是个怎样的人。例如,如果全是自拍,表明你很可能比较自恋。如果全是分享音乐,表明你很可能是个热爱音乐的孩纸,如果全是分享“产品经理需要懂的XXX技能”,表明你很可能是个段位较低但又急于想证明自己的产品经理,如果全是分享“以上几种食物不能吃”,表明...你可能是个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
文章在戳中不少人内心诉求的同时,也让受众借作者之口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情感表达。即便是没有此类经历但认同读者观点的人,也可借此机会标榜自己的观点。所以,《致贱人》把很多“留学生”、“设计师”、“文案狗”、“有钱人”等具有别人没有的标签的人全部炸出来了。
渠道
一篇文章能不能火,渠道也是个关键因素。因为,不同渠道有不同的属性,规则,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这些都影响着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内容的传播途径。
例如,豆瓣是文艺小清新的聚集地,他们的特质是:我抽烟我喝酒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而《致贱人》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是:我抽烟我喝酒我特么就不是好女孩怎么着!?特质不符,所以在豆瓣,它不一定会火。
微博是名人粉丝聚集地,他们的特质是:哇哇哇哇快看TFBOYS又发自拍了好帅啊转发支持,才不要管他到底写了什么。首先《致贱人》是一篇长文,跟微博的“140字内容”不太符合,而且“内容”从来就不是引爆微博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微博,它不一定会火。
知乎是理性分子聚集地,他们的特质是:嗯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我来转发下——等等...我得先想想它为什么会火,会不会种了作者设下的圈套?我得想想...《致贱人》的潜台词是:你还想个毛啊,都这么接地气了,赶紧转发啊!!所以,在高逼格聚集的知乎,它不一定会火。
微信...移动互联网第一流量入口,各种人都有...就像深圳,既能吃到本地海鲜,也能吃到全国各地的正宗美食...而且,微信里本来就全是“朋友”,擅用文字的咪蒙,在毒舌文里列举了无数个“朋友”的无耻请求后,成功打造出了“如果善良就是纵容你们这帮傻X,我愿意一辈子都歹毒下去”的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带动下,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争论浪潮,也将她和她的语录推上了热议榜单。所以,微信是《致贱人》最容易引爆的平台。所以,渠道很重要。
作者自身属性
一篇文章能不能火,跟作者本人属性也有关系。
例如,如果看到外国人翻唱《光辉岁月》的视频,那你如果喜欢BEYOND,很可能就直接点进去了。但如果外国人翻唱的是某一首你压根没听过的歌,我敢肯定它在你视线里只会存在0.5秒钟。
咪蒙在写《致贱人》之前,就已经写出了很多文章,粉丝群体庞大,这也是助力《致贱人》一文刷爆社交网络的又一原因。如果咪蒙一直都是默默无名,那么《致贱人》可能会让她一夜成名,但概率会小很多。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