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暑假又来到,家长们又开始忙碌着规划我们的孩子们了,昨天一朋友让我给她点建议,暑假里买点什么书让孩子来充充电。编辑好好几次消息,却没有发出去。对于读书这个原本和吃家常菜一样寻常的事情,我们却愣是把读书变成了满汉全席,平时可远观而不可亲尝焉。
我们经常会接到学校里的读书大纲,里面几年级读什么书,分得泾渭分明。我常常很困惑,如果我的孩子一年级,可是她就是对二年级,三年级的某些书感兴趣,那么我是给她读还是不给她读呢,孩子们的读书的时间总量就那么多,如果因为对其他的书感兴趣,可是她自己年级的书反而没来得及看,这个读书的字我怎么签呢,这是算她完成了读书任务还是算没有完成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四大名著的熏陶中走过来的,可是问问我们同龄人,真正把四大名著看完了的,有几个人?没有看完四大名著这样普遍认为都认为应该读的书,是不是就说明我们看的其他的书都不算了?还是说没看这代表着中国文学瑰宝的名著,就不算是读过书了?
关于看书,我们看书,孩子们看书,我一直都无法理解那些分年级的读书大纲,我一直认为,任何事情可以布置任务强行完成,唯独读书,尤其是课外书,很难强行完成任务,读书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脱离了这种读书的动机,其他的任何读书,都不算是读书,而是完成任务而已,完成任务的读书,很难在脑子里留下痕迹,更不用说在心里留下些影响了。我敢很确切的说,现在你一定不记得小学里曾经倒背如流的课文了,但小时候不经意中看过的一本曾经打动过你的书,到今天,还能依稀记得某些章节的。这就是自己想读书和被要求着读书的区别。
2
因为这是个很现实很功利的社会,我们做父母的,要么不会读书,要么都会去读些跟自己工作有关的,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一些书,至于书店里最显目的位置摆放的那些教人如何赚钱的成功学,是最畅销的。至于那些古典文学,那些散文,那些经典小说,是不如那些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
对我自己读书的态度,一向是随意而行,好书我会看,不问原因,不问目的。传说中的坏书,如果恰巧碰到了我的手里,我也会翻一翻,看看坏书到底哪里坏,坏到了什么程度。(对于还没有把控能力的孩子,我们得帮助他把坏书排除掉。)至于什么阶段读什么书,我从不给自己定规划,我也不知道这本书读了对我有什么用,因为很多时候你无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就像对于石器时代的人来说,石油就是一种黑色的液体,他们永远也想不到它将是支撑世界的重要资源。
同样很多知识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只是如果我们没有去发掘和利用,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油,虽然价值连城,但却无法发挥作用。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选择时,它的作用才能真的体现出来。而且很多知识,我们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知识读了究竟有什么用,但在某个场合,因为你具备了这样的知识,你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多给自己一点毫无目的的“读书漫游”时间,不问原因,不问目的。这是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懂得比别人多一点,你就会打劫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一点,你打劫所获得的东西也就会比别人多一点。
3
对于孩子读书,我一向的态度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内容健康就好。而不应该如我们现在的家长一直操心过“学它有什么用?” “考试会考这个吗”考试用得到的,老师布置了的就看,考试用不到的老师没有布置的就不许孩子看。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老师们在课堂上也会反复提到一个词:“融会贯通”。那,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质上来看,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知识,通过某个节点把他们联系起来,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成功的学习目的。那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呀,就是你掌握的知识点足够多,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这样才能把这样的节点顺理成章的一个个的链接起来,如果你的知识点不够多,那怎么去融会贯通呢?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了,怎么才能让知识点足够多呢?光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孩子能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就得让孩子学生渊博,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要达到博学的境界,唯有看书,看各类书。
所以,孩子们读什么书?不要再去迷信所谓的大家开出的书单,也不用局限于学习发的读书大纲,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去读书,家长用“莫问前程但行好事”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读书,书读得多了,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孩子们的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就像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而你的孩子因为有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你孩子的脑子里是一栋房子,一栋高楼大厦,甚至是一整个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此显现。
现在正式回复我的朋友:孩子们读点什么书好?就让他们读点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至于你觉得是不是有用,会不会给他的考试加分这样的标准,就不要强加给孩子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