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与太极拳养生

作者: 觉太极崔云鸣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10:18 被阅读19次

    道德经智慧与太极拳养生

    中国拳术分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见,内家拳是练内气、内劲、内功。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气特别是气血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是非常重要。人的一生从婴儿、青壮年、到老年哪个阶段气血最旺盛呢?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还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是由于精气非常旺盛,气血非常充盈。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婴儿呼吸深、长、细、匀。上至百汇穴,下至丹田。

    《道德经》中还有一句话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虽然骨弱筋柔,而两小手却握得紧紧的,两手温暖红润润的。这是气血旺盛的现象。

    婴儿总是吸得多、呼得少,这样才能存养气血,到了青壮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吸进的气渐渐减少,到吸少呼多时,就开始衰老了;到了七、八十岁年老体弱时,吸气显得困难重重,而且手脚冰冷,意味着气血已衰;到最后吸不到最后一口气,呼出体内仅存的一口气时,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两手再也握不起来了,撒手西去了。

    气血畅通、气血旺盛、气血充盈。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气血不通,人就有病了,问题就来了。中医还认为血是靠气推动的,气到血也到。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太极拳就是要求在行拳走架时呼吸细、匀、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如起势,两手随平举,吸气,感觉气从丹田发出,过会阴穴,长强穴,顺脊沿督脉徐徐而上,还有一部分气顺肩过肘达于手指端;当两手举至与肩同高时气亦至百汇穴。然后随两手下落而呼气,从上丹田、过中丹田、直到下丹田,复归丹田,即沿督脉而上再顺任脉而下刚好一个循环,这就是气行一个小周天。

    (一)为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即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学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不断运动变化的阴阳两个方面。

    阳:白天、温暖(热情)、伸展或扩张(开)、活动、向上、积极、刚、实……

    阴:夜晚、寒冷、收缩、静止、向下、消极、柔、虚……

    1、阴阳的互根:阴阳互根意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阴即有阳,有阳即有阴。

    2、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3、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则生阴,静极复动,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因为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也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大宇宙与人身小宇宙。

    太极拳运动是以一静一动、一开一合为基础的,一举一动体现了阴阳两个对立面随着运动的进行不断相互作用相互交替变化。太极拳运动的动与静、开与合、虚与实的关系也是阴阳相互依存、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太极拳运动中:

    阳:动、开、呼、放、刚、实、

    阴:静、合、吸、蓄、柔、虚、

    太极拳论所谓“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与之俱合。”心意即意念,用意。

    架子开,意念开、呼气、放即发劲,为动,为阳。

    架子合,意念合、吸气、收即蓄劲,为短暂的静,为阴。或形静而意、气不断,内气不断,在吸、在蓄,在为下一动发劲做准备。如纸卷炮,卷得越紧放在越响。蓄劲要敛于脊骨之内,拳论说“气贴于背”,蓄足了,身体象充饱气的气球,有一触即发之势。

    如左蹬脚、金刚捣碓震脚、掩手肱拳从蓄劲到发劲等。

    所以,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也是这个意思。

    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沉于丹田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势的动作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是持续运动。这样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如揽扎衣定势、从揽扎衣定势到下一动、掩手肱拳的从蓄劲到发劲等。

    所以,“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开合。”

    呼吸要配合动作,开为呼、合为吸。动须趁着呼吸,以呼吸促开合,此所谓以气运身也。

    呼吸深长,但不可憋气,呼吸顺其自然。过于注意呼吸配合开合就不自然了,叫有为了。顺其自然,最好能忘记呼吸,一旦招式熟练了,呼吸自然而然就配合动作了,就如以水泼地,水自然往低处流了。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为,否则就是有为、乱为。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一切要柔顺自然,头、手、指、拳、颈、肩、腰、包括嘴唇舌头等都要自然放松,不起僵劲,那个地方用力了,就会憋气了,就不顺畅了。但放松又不是松塌松软松垮。

    甚至意念也不必过多过重,一旦太极拳动作达到和谐熟练后就不必太注意意念了。

    气沉丹田,也不是用气硬压进丹田,必须先松心、后松身,身心俱松后,意气便自然沉到丹田了,不能有意为之。

    (二)用意不用力

    怎样在练太极拳时使气行周身呢?

    用意:用意念引导动作,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有意动、始而气动、即而形(身体)动。心即思想、意念。

    不用力: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用蛮力,去僵求柔。

    太极拳论“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矣。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但行拳走架时不要时刻想着气,“练拳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柔

    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就要使拳架柔缓,只要柔缓才能使拳架如行云流水。

    太极拳以柔为主,刚柔相济。只有柔缓,才能呼吸深长,才能气流周身。所以拳论说“练架子愈慢越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

    太极拳至柔时,如薄雾若有似无;至刚时,如坚冰之锋利。水聚之成冰,散之成气。太极拳舒缓时,似水之流动,连绵不断,发力时,如水之喷发,无坚不摧。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柔与软:柔是有目的的,积极的、有内涵在里面的;而软是主动的放弃,消极的、没有追求的,软即塌。

    柔的目的是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积柔成刚、百练刚成绕指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

    (四)心静体松

    要用意不用力,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

    静,就是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旁若无人,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松,就是身体各部位都要放松,行拳走架时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要松透。如起势,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两手前举时,要松得就象挂在肩膀上一样。感觉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静,不仅仅是指身体静止不动,静的内涵是:内敛、沉稳、专注、内省、反观,是理智的思考、慎于决策、不慌乱不浮燥……。所以,太极拳强调沉静、和缓、松柔,戒急、戒躁。一个太极高手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仙风道骨,自然飘逸,神情内敛、为人和善、藏而不露、处处忍让,决不争勇斗狠,显得很有修养的样子。

    “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意思是敛(凝)神聚气,松静自然。)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除拘束,沉静之后而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沉静。”也就是“静”贯穿太极拳行功走架始终。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身虽动,意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静体松,呼吸深、长、缓、匀,甚至不觉呼吸的存在,物我两忘,忘掉周围一切,忘掉自身,让自身融入自然之中。

    庄子说,一个人忘记了他有脚,说明他鞋子很舒服,一个人忘记了他有腰,代表他腰带很舒服,一个人忘记了烦恼是非,说明他心里舒服,如果他把忘记也忘记了,就进入了一个高的层次了。

    静,既能修身,更能养性。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于丹说过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随时能沉静下来的心,人能安静的时候就能看得清世界、看得清自已,看清了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一个境界与修养上比较沉得住气,比较从容冷静自如的人,才有可能面对与正确处理现实中复杂的难题、尖锐的挑战、繁重的任务、仍至严重的斗争。只有用冷静应答火热,用平和应答激烈,用从容应答急切,用稳重应答煽情,才有可能做一些有用有作为的事。如果由于时代的浮躁我们自已便跟着浮躁起来,如果由于别人急赤白脸你也火冒三丈起来,如果由于遇事紧急你也惊慌失措起来,如果由于问题严重你也愁眉苦脸起来,事情还有什么希望呢?”----王蒙《老子的帮助》。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什么意思呢?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一个国家,要慎重稳妥,不急不躁、不浮躁、不轻率、不慌不忙,要举重若轻、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轻松愉快。这是领导人的风范、个人的气魄。而要做到这些,我认为这就是要求心要静,只有心静才能做到。

    要心静先要敬。

    能敬而静,由敬入静,“敬”则意味着恭敬、谨严、庄重、崇拜……。

    做任何事首先要热爱这个事业,要崇敬这个事业,你才能静下心来做好这个事情,比如学拳,首先你要崇拜太极拳,你要从心里认为太极拳好,如果你对太极拳不屑一顾,看不起太极拳,认为这是花拳秀腿没有用的东西,那你就不会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好好地学它的。我们常说的要爱岗敬业,也是这个道理。

    敬与静是贯穿整个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从预备式就要求进入静境,一动就要求要动中求静。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守静,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虚就是给自已大脑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自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智慧与太极拳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iq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