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对冥想误解是,”冥想即什么也不想”。而实际,“什么也不想” 经已近冥想中最高境界。
也有人误将冥想与宗教联结,其实当你专注,当你放空、忘我时,即是冥想,唯文中冥想更强调冥想习练。
愿在此分享冥想目的、方式,与对象。
(图片来自网络)冥想目的
理解中的冥想最根本是一条回“家”的路,回心中的家,回那安住当下、宁静喜乐的空灵境。
回家一路亦有其他益处,如提升记忆、专注力,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等,不胜枚举。
冥想方式
接触到主要两种,集中注意于冥想对象,与仅觉知对象的存在,并不刻意集中注意。*
相通是,冥想过程中,尝试忽略想法、情绪、感受等
(图片来自网络)冥想对象
而冥想对象,则丰富不穷,如:
1. 语音指引冥想 (Guided Meditation)
注意于听到的指引,如随指引想象休憩于草地、海滩上。
一般作初始方式或其他方式的辅助,建议随习练告别指引,毕竟不能时时有语音为伴。
2. 行走冥想 / 行禅 (Walking Meditation)
以行走为契机冥想,如引注意于移动之足。
行禅更适合困倦时,也可作坐禅与日常的桥梁。
3. 呼吸 (Breath Meditation)
许是最常见的冥想对象——引注意于那永不停息,永在当下的呼吸上。
4. 曼陀罗 (Mantra Meditation)
出声、唇语或在心内,重复唱诵曼陀罗,而最简单、最根本的曼陀罗即为 ‘ૐ (Aum / Om)’。
5. 觉知 (Emptiness / Heart-awareness / Mindfulness Meditation)
严格说,“觉知”并非“对象”——“对象”似独立于“注意”,因此引“注意”于”对象”,而“觉知”与“注意”同义。
如是,可仅与觉知同在,或观照想法、情绪、感受等,如水流。
(图片来自网络)以上对象自非穷举——引注意于脑中画面,或微睁双眼、目视身前烛光——如是亦有听说。种类繁多,目的相通。
对象选择可灵活,唯建议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莫要时常主动更换。
由繁入简、由动入寂,随习练,你也许自觉会改变所选对象。至最终,无需特定对象——仅存在着,觉知着,超越于对象,安住于当下了。
以上。
注:
1. 文中图片来自荷兰籍摄影师 Roselien Raimond的拍摄。
2. 本文初衷仅简述冥想,具体方法将后续细细分享。
3. * 想再次推荐我的冥想老师 Acharin,他于斯里兰卡 Nisala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教授第二种冥想。
“为何有此两种(集中的注意与放松的觉知)之分呢?”我问Acharin。
“第一种重在收敛注意,借与一点合一入空灵,而第二种重在培养觉知,扩大觉知至空灵。若有好的老师,第二种大多更易行。”
而除此两种外,亦接触到智瑜伽的冥想方式,如否定法 (Neti Neti Vichara)、肯定法 (Mahavakya Vichara)、与自我参问 (Atma Vichara)。此类需对瑜伽更深层理论的认知与接纳,在此未做更多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