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
摘录:
1.无论怎样的文章都要通过阅读、思考,经由语言文字走向我们的心灵深处。想透了你就不会刻意去挑选文章,因为无论教什么,怎样教都必须朝向语文。
2.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
3.没有哪篇文章注定难上,是文章,都有文气、文脉、文意。没有什么文章会主动为你流成河,等候你掬水弄月,也没有什么文章故意横亘在你教学的路上,站成难越的高山。
4.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不是所有的退却都有必须退却的理由。
感悟:
随着教学时间的蔓延,对于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似乎也是越来越少。工作将近三十年,小学中学的语文教材已走过几个来回。课本中的传统篇目随便拿出一篇,好像都能够侃侃而谈。而对新的部编版教材里出现的新篇目,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嫌弃。还总是会找出诸多原因,读了肖特的这篇文章,才敢低头正视自己的内心。原来所有的逃避,也不过是不想去思考,不想去实践。因为,对待新篇目自己实际就是缺乏一颗悟心。
现在所面对的这一级,是我带的第一批用部编版教材的学生。今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篇毕淑敏的哲理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刚刚拿到课本翻看时就看到了。随意读了一遍,感觉不是很好上。文章篇幅挺长,意蕴丰富,还是篇自读课文,想想就觉得头大。感觉自己肯定拿不住,所以打算后面上课时,去找找别人的教学设计,凑活凑活算了。因为有了看似正当的理由,就理所当然的放过了。
开学第二周,学校要求所有科目进行同课异构。大家轮着从前开始,一不留神,该我上时就到了这一课。上了几十年的课,组内的一节素课而已却让我的心有点慌乱。因为我始终觉得,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教龄长短,面对课堂永远都该有一颗敬畏之心。所以,我从不会在课堂上放纵懒惰。
按照我的理解,这样的公开课必须是属于自己的课才对。直接拿别人的设计应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于是,抛却一切杂念,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再次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不知是因为前边已读过两遍这篇文章,还是由于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沉入教学。当我这次再走进这篇文章时,我发现在我不断阅读,反复揣摩中,毕淑敏的情思慢慢的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
读懂了文章,学生的学情又是自己熟悉的,很快,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明了的在脑海中形成。后来的课堂教学,也是灵活自如的引领学生既领悟了毕淑敏的深厚宽广的写作主旨,又感悟了她大气磅礴而又不失美感的语言。
所以,真的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其实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世间,没有难过的坎,只是缺乏一颗不悟的心。如果,再能有一双勤奋的手,我们的生活一定可以有新的美景跃然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