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笔墨纸砚的历史——笔(中)

笔墨纸砚的历史——笔(中)

作者: 蹉跎笑我 | 来源:发表于2021-12-15 00:04 被阅读0次

    先补记三只战国晚期的毛笔。

    1986年,湖北荆门市包山2号楚墓出土毛笔一只,置于有木塞的竹筒中。

    竹笔管末端削尖,前端有空腔,毛笔头有尖锋,上端用丝线捆扎,插入竹管中。这样笔头插入笔管空腔的制造方法,已经是革新后的制作方法。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和14号墓出土毛笔两只和笔套一件,年代为战国晚期。1号墓出土的笔套比较有趣,是两根竹管粘连而成双筒套,中间都镂空,可以装两只毛笔。

    毛笔也是竹杆,一端削成坡面,一端镂空成毛腔,插入笔头。

    综上所述,目前可考的先秦墓葬出土了五只毛笔,均为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的笔

    关于毛笔的起源,人们常说“蒙恬造笔”。蒙恬是秦始皇的手下大将,考古发现早已经推翻蒙恬造笔的说法。

    其实古人也知道,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里说:“蒙恬作秦笔耳,以柘[zhè]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

    就是说蒙恬改良了秦国毛笔的制作方法,他的笔头用鹿毛做柱心,外面披羊毛。“披柱法”是毛笔制造工艺的重大创新,至今沿用。

    秦代出土的毛笔:

    1975年发掘的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下葬的,一次出土了三支毛笔,笔杆竹制,上端削尖,下端空腔纳笔头。毛笔存放在竹笔套里,竹笔套两侧镂空,便于取笔。

    这座墓葬的主人叫“喜”,生前多次担任法律相关的官职,随葬的秦简中记载了秦律,《国家宝藏》曾上演他的故事。

    汉代出土的毛笔共有十余只,不可尽录。

    江苏东海县尹湾6号墓,葬于公元前10年,出土的西汉毛笔长23厘米,制作精良,经鉴定是兔箭毛,虽然已历时2000年,将笔浸入水中,提起时笔头立刻聚拢,所以能在木牍上书写直径2毫米的小字,麦粒大小的字笔划清晰,书法出彩。

    汉代毛笔中最有名的是“白马作”毛笔。

    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中出土了一支完好的东汉毛笔,位置在男墓主人头部左侧。毛笔杆长21.9厘米,直径0.6厘米,笔尖长1.6厘米,通长23.5厘米,大致是汉制长度的一尺,与王充《论衡》所言“一尺之笔”相吻合。

    笔芯及锋黑紫色,外覆黄褐色狼毫, 根部留墨迹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兼毫笔。

    竹笔杆前端扎丝线并髹[xiū]漆。

    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反映了当时“物勒工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白马”是制作这支毛笔的工匠名,他是毛笔制作史上留下姓名的第一人。

    甘肃武威磨嘴子另一座东汉墓出土刻有“史虎做”的毛笔。

    东汉还出现了最早关于毛笔的专著《笔赋》,蔡邕[yōng]所著,对毛笔的选料、 制作、 功能等作了评述。

    东汉张芝,精擅草书,是第一代草圣,书法笔势连贯,称为“一笔书”,临池尽墨便是他的佳话,据说张芝擅长制鼠须笔,但无实证。

    汉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把笔插在发髻里或帽子里,称为“簪[zān]笔”,所以我们见到汉代毛笔的笔杆细长,而且末端削尖,便于簪带。“白马作”毛笔出在墓主人头部左侧,也印证了簪笔的风俗。

    《新唐书》中记:官员七品以上用白笔代替簪子,到唐代仍有簪笔风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墨纸砚的历史——笔(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oy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