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道轩沙龙里“燕菲菲”的提问而写的一段说明,感谢她的提问以及各位耐心的阅读。
首先,我要告诉你一件最可怕的事
最可怕的就是你收藏了这篇文章,告诉自己以后慢慢看,然后永远都不会看,那真的太可怕了,我想都不敢想。。。。。。所以为了自己,我建议你坚持看完,而且我保证你哪怕只看一次,也会收益终生。
缘起
在上周“因炬炬而聚聚”的沙龙里,我有谈到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策略,其中谈到抽离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内心从当下分离出来,从客观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加冷静地观察和思考,这将有利于缓解可能的冲突与误会,以及因为烦恼的遮蔽(思维病毒)而产生的偏见。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通常人们都是通过事后反省才能够发现自己当初的问题,但在那个发生的当下,人们并不自觉,而是陷入到情绪和偏执中难以自拔。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除了通过阅历的丰富和自己内心的成熟来逐渐克服以外,并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就算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也依然缺乏能力去做到。
“燕菲菲”正是由于这样的困惑而向我提问,希望能够学会抽离的办法,解决她日常中类似的麻烦。
突然而来的烦恼、莫名其妙的情绪化,本可以避免的冲突,在我们缺乏自制能力的前提下其实都是难以控制的。而这种自制能力在儒家中叫做“克己”,在佛法里则称为“禅修”,当然这只是禅修中一个顺带的利益,真正的禅修远不止这些。
因为我是佛教徒,也是心理学的爱好者,因此我将这二者的相关原理结合起来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烦恼的譬喻
在佛法中有这样的譬喻,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不正见,因此我们的烦恼和情绪如一头凶猛的大象,不受我们理性的控制。
平时这头大象是隐藏起来的,我们看不到,等它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经措手不及,因此当我们想要去抓住它的时候,它已经从我们身边奔驰而去,我们看到的只是大象的尾巴。这就是普通人只能事后观察的比喻,他们只能看着大象的尾巴而悔恨兴叹,希望大象下一次出现的时候自己能够抓住它。但由于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大象下一次真的来了,这种情况就会再次出现,依然是看不清、抓不住、悔恨兴叹。
象喻还有些人会比较身手敏捷,大象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能够看到,并可以上去试图抓住大象,但由于功力不足和方法不对,所以还是没有抓住大象,最终也只能看着大象的尾巴悔恨兴叹。不过这要比第一种情况好一些,因为毕竟能够看到大象而且还可以尝试去抓,随着功力的提升和方法的纠正,他们偶尔会抓住一两头大象,这样的人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那些比较有涵养的人。但是他们如果遇到现实中的巨大突变,也就是一头凶猛的大象,那他们还是无能为力。
另外一些幸运的人,知道正确的训练方法,并同时努力去练习,由于他们的功力具足和方法恰当,每当大象冲过来的时候他们都能够迅速地正面迎击并制服它。这样的人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烦恼,然而他们还是不能完全避免情绪和烦恼的涌现,他们需要去与大象正面搏杀才能够制服它。
最后一种人不但自己经过严格训练,而且还驯服了大象本身,在大象准备冲过来之前,他们就能够知道并将大象牵到一边,根本不受大象的影响,更不需要去与之搏杀。
所以烦恼的发生有四种情况,第一种只能是事后反省,如同只看到大象的尾巴;第二种是当下的觉察,如同看到整只大象出现在眼前,但无能为力;第三种是最初的觉察,看到大象冲过来并有能力正面迎击,阻止大象的袭扰;第四种是驯服大象本身,在大象正准备动作的一刹那就自然地将大象牵引到一边,对自己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顺便说一下,这四种情况不仅仅针对自己内心的烦恼,对别人也是一样,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之所以讲这个比喻,是意图提示我们自身所处于的阶段,同时也告诉我们还可以进步的方向,让我们不至于迷茫。
理论与练习
首先需要说明,这个练习的方法源自佛教禅修的止观,而止观方法的重点是正念和正知,因此这里主要讲这两个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正念
正念在佛教里被定义为“不忘善法的意念”,或可以说是忆念正法。那么什么是善法和正法呢,善法指的是世俗中向善的思维与行为,反之是恶法;正法指的是佛法,是佛所开示的法,与究竟的真理相契合。
无论是善法还是正法,都是指导一个人正确并有效思考和行动的信念和条规。正确的意思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而没有损害;有效的意思是只要相信并按此思考和行动就会产生好的结果。
回到上面那个大象的比喻,我们将正念比喻为一棵坚固不动摇的大树,我们必须要拥有一棵这样不动摇的树才能够拴住大象并调伏它,否则你就算能够抓住大象还是会被它拽着跑,根本无法与它的力量抗衡。
那么我们如何建立这棵不动摇的大树呢?从佛法来说当然是忆念六度、三十七道品等正法,时刻不忘断恶修善,从一般世俗来说,我们则需要刻意地去建立自己内心的基础信念和行为轨范。
正念的理论
这些信念和轨范实际上是一些概念,当你内心能够熟识这些概念,随时可以回忆起来,就算是种下了一棵不动摇的大树。当然这棵树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要想建立一棵参天大树,就需要学习很多这样的概念,并长期去思维和理解。
这里我将佛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嵌入到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前提假设系统中,形成一组因果关系的逻辑结构,便于初学者进行正念系统的思维训练。
信念逻辑图请注意上图中的“地图不是疆域”是所有概念的基础,在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地进行逻辑推论,从而建立起我们内心的正念框架。
底层概念——地图不是疆域
这个概念是NLP的底层概念,类似“第一性原理”的意思,其含义是每个人内心都一副理解这个世界的地图,这个地图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摄入外部信息,然后在内心经由我们过去的信念和价值观过滤后所形成的。
一方面每个人针对同样的外部世界所摄入的信息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每个人内心里原来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人们虽然面对相同的外部世界,但每个人内心的这个地图其实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说地图不是疆域。
推导出与人相关的概念
1.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地图不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1.1因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希望大家获得一样的安乐,是如同母亲一样的慈;
1.2因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当看到别人安乐的时候,如同自己也安乐一样感到欢喜;
2.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使两个人内心的地图一模一样,所以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2.1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所以为了让对方理解,我们愿意付出和牺牲;
3.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内心的地图来进行选择,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
3.1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所以对于别人那些自以为是的错误选择,我们感到同情;
3.2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所以对于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要保持警醒,同时学习榜样是避免自以为是的最好方法。(就佛法来说,最好的榜样是佛与僧主持传承的“八正道”)
按:以上针对于人的理解,嵌入了佛法中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对于“八正道”的理解与向往,这一系列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调和,从内心底逐渐开展出真切的慈悲与关爱,同时借助与正法的联结,从世俗趋向于解脱。
推导出沟通的本质
4.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地图不一样,所以沟通的本质是要让对方理解而不是同意,你说的再怎么“正确”那都是你自己认为的,如果别人不能够理解,那强迫而来的同意只会埋下将来翻脸的祸根。
4.1所以在沟通中我们不能强迫,或者一味地讲道理,我们必须力所能及地多给予对方(布施);要用柔和的语言和态度(爱语);要利益大家的出发点(利行)和随顺大众的习俗的灵活性(同事)。
按:以上阐明了沟通的本质,并嵌入了佛法中的“四摄”概念,从而让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能够逐渐由虚伪趋向坦诚,由利己趋向利他,由吝啬趋向洒脱,由无知趋向智慧。
推导出思维与行为的方针和原则
5.因为地图不是疆域,地图上所标识的绝境在实际的疆域中根本不存在,所以没有绝路,只有走错了方向的路,这也就是没有挫败只有回应的信息而已。
5.1因为没有绝路,只有走错了方向的路,所以在走错了路的时候,我们因无知而自以为是的动机,以及感到焦虑的情绪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因走错了路,所以行动没有达到目标的效果。
按:这两个概念将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让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生起信心和斗志。
6.因为地图不是疆域,所以地图上的路总是比真实的路要少,因此还有些路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也就是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的意思。
6.1因为还有些路我们可能不知道,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路可以用来选择和参考,那我们的胜算将会更多一些,这种选择的灵活性将使得我们对整个局势更有影响力。
6.2因为还有些路我们可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保持谦虚,并对自己的无知有忏愧之心,同时更要精进地去学习。
按:这三个概念能够让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中变得更加灵活和随机应变,同时也会让我们变得有自知之明和去学习的动力。
7.因为地图不是疆域,所以旧的地图找不到新的大陆(疆域),这也是重复使用旧地图的(重复旧的思维和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的原因。
7.1因为旧的地图找不到新的大陆(疆域),所以我们使用“善”这个地图就会得到快乐的结果,而我们使用“恶”这种地图,就会得到苦的结果。
按:这个概念最后推导出因果,用什么样的地图,就会走什么样的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谨慎地选择地图,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哪里跌倒到就要在哪里爬起来,颜回不二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另,关于善恶的鉴别有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利他的行为都是善,但一定是对方觉得有利益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对他有利益,这可以参考上面4和4.1的沟通的本质。
8.因为地图不是疆域,而在实际的疆域中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我们地图中不一定有全部的显示,所以只要我们能找对路就可以达到目标。这也就是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的意思。
8.1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对路就可以达到目标,所以我们手中的地图能够使用比画的好看更重要,这也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的原因。
8.2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对路就可以达到目标,所以我们要相信一定会达到目标,只要我们能够避免误入歧途,总能够找到出路。这也是佛法中信和戒的道理。
按:这三个概念将让我们能够具备去寻找资源的信心,修正地图的决心以及小心翼翼不误入歧途的警觉心。
以上有21个概念,其中12个概念是NLP的前提假设,另外9个是我从佛法要义中提炼并嵌入进来形成的一个整体概念框架系统。
正念的训练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阅读和思维上述概念,让这个概念系统在我们的内心底扎根,从而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有了这个牢固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制伏那头凶猛的大象。
按:这21个概念并非真理,只是我个人的一部分信念框架,这样的框架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修正、补充甚至重新做一份属于你们自己的内心地图,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拥有了指导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方针与原则,才能够调服烦恼的大象。
正念的练习方法
1、每天阅读上面的文字三遍,连续一周;
2、然后每周再阅读一遍,连续四周。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这些概念和推论是否正确?有哪些疑问?是否需要补充和调整?
3、最后,你要将这个概念图背下来,最好是自己在纸上默写一遍,可以和我的原图不一样,可以是你自己修正了以后的另外一个地图都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有一份你自己认可并背下来的地图,否则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训练。当然你也可以第一天就将这个图背下来,或者仅仅是完整的看一遍,这都会有效果,只是效果的不同罢了。
正知
正知的理论
如果将烦恼比喻为一头凶猛的大象,那正念就是坚固不动摇的大树,正知就是一头系住大树,一头拴住大象的绳索,正知也就是练习抛绳索套住大象的功夫。
对于烦恼的解析
烦恼的内在原因是邪见,这个因为我们逐步建立了牢固的大树(正见),而正见会驱除邪见,就像光明会驱除黑暗,因此我们只要努力用正念的功夫(不忘善法的意念)就能够逐渐消除邪见,这个不用担心。
我们可以将邪见定义为不正确的需求,比如贪婪,嗔恨和愚昧。
贪婪是一种不知足要得到更多的需求;嗔恨是一种要消除自己厌恶的东西的需求;而愚昧则是出于无知,想要那些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需求。
当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良好的情绪。然而由于邪见是不正确的需求,即便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但从长期看却是在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最终还是痛苦。
烦恼的生起最初是由邪见引起的情绪,然后是情绪推动的思维与言行,即我们常说的身、口、意,最后由身口意形成了“业”,从而造就了我们的命运。“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我们追求的是善业,消除的是恶业,因为我们都渴望有好命和好运。
正知的观察对象和效果
从上面的原理来分析,我们用正知观察的对象有三个:
1、邪见,当我们观察到邪见生起的时候,因为我们原来不断熏习的 正念(不忘善法的意念),所以会自动产生免疫,将邪见缓解或消除并以正见而取代。
2、情绪,当我们观察到情绪生起的时候,因为我们原来不断熏习的正念(不忘善法的意念),所以会自动产生调和,缓解或改变我们的负面消极情绪,并以正面积极的情绪而取代。
3、思维和言行,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思维和言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原来不断熏习的正念(不忘善法的意念),所以会自动产生鉴别和纠正的力量,抑制或阻止我们不正确的思维和言行,并以正确的思维和言行而取代。
正知的练习
从佛法来说,正知的练习与止观禅修的止禅相契合,各派的修法也不尽相同,其原理是集中注意力观察某一个所缘的目标,锻炼自己对自身和周遭事物保持警觉的力量。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南传上座部的内观法门从举手投足的行为上进行观察,或从呼吸上集中注意力观察的方法是比较容易和强有力的。
所以首先是从最容易和粗浅的部分开始观察,即观察行动,观察自己的举手投足或呼吸,这个很容易,不多说。
其次是观察自己的思想,这个比较细致,要在思考的时候同时观察自己在思考,这个有点难,但练习一段时间也能够达成,至少是在自己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可以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思考。
再次是观察自己的情绪,在一开始要通过回忆或幻想来刻意调动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观察,慢慢地过渡到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情绪,这个比较困难,但只要坚持,也不是太难达成。
最后是观察自己的邪见,这里的邪见不是上面所说的思想,而是错误的信念或成见,这个非常难,因为最根本的邪见是“无明”,要想断除无明,那是圣者的境界,但也不是不可能达成,因为圣者也是人,佛也是出于人间的,并非是一个造物的万能。
关于正知的具体修法,展开说太复杂了,总之初学者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和行动开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找一些佛法止观禅修方面的书来看看,或者线下再探讨。
结语
这一篇文章应该具有启发性,虽然还远不完整系统,但勾勒出了一个练习和修行的轮廓。无论是出于世俗的考虑,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还是出于佛法修证的考虑,趋向于解脱或成佛的目标,都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
上面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体套路,如果你能够领悟这个整体套路,其实可以在各个领域展开来应用,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最后再次感谢“燕菲菲”的提问,没有提问就没有引发的思考和论述,我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提问,不仅是问我,更要问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