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解三宝之上首弟子

了解三宝之上首弟子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4:57 被阅读31次

    悉达多决意出家,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五位沙门前来伴修,他们一起尝试苦行。后见悉达多调整作息,以为他生了退心,便舍之而去。佛陀成道后,决定行说法度化之事业。他前往鹿野苑,首度说法。这五人成为最初的五位比丘。

    憍陈如出生于迦毗罗卫城附近的头那瓦吐,憍陈如是族姓,家族为婆罗门。他博通三部吠陀,修行也非常刻苦。他听闻佛陀说法,当即有悟。佛陀接受他成为弟子,并为他受戒:“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由于他是最先见法人,又由于他的年级较大,故被称为阿若憍陈如。

    由于他年级较大,虽然坐在两大上首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后面。他们礼敬佛陀之后,也礼敬憍陈如。他深觉不便。帮助他外甥富楼那(说法第一)在佛教出家后,向佛陀申请别住。佛陀许可后,他前往六牙森林曼达奇尼岸边,住了十二年。大象轮流供养食物并且侍候他。

    到他82岁那年,他回来向佛陀致上最后的礼敬,并且向佛陀告别,准备涅槃。在六牙森林涅槃后,由阿那律尊者为首的五百位比丘在场帮助火化。舍利被送到竹林精舍交给佛陀。

    阿说示尊者是五比丘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曾在王舍城里托钵,舍利弗见他路过,被他的威仪举止吸引。舍利弗问他请教,阿说示尊者说:“诸法从因生,如来说其因;彼亦从因灭,此大沙门说。”舍利弗听完,当下证得初果。

    舍利弗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的迦罗臂拏迦村。父亲婆陀罗,是婆罗门教著名论师。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籍,二十岁时拜怀疑论大师删阇耶为师,与目犍连同学为知友。后来对删阇耶的学问感到不足,便想另寻明师。

    听闻阿说示尊者说法,得到启悟。念及曾与目犍连的约定:无论谁先寻到真理,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另一个人。他与目犍连一起各带领二百五十名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舍利弗不仅精通吠陀、奥义书和佛学,还是一位建筑师。舍卫城须达多长者为供养僧团,用金砖铺地买下祇陀太子的花园,打算修建一座精舍。佛陀派舍利弗前往指导。后来便有了“须达多丈量土地,兜率天净土宫成”的典故。在施工过程中,许多外道前来阻止。舍利弗与他们辩法,将其折服。奠定了佛陀在舍卫城行教化事业的群众基础。

    舍利弗是佛上首两大弟子,称为智慧第一,常能代佛说法。僧团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都能圆满解决。提婆达多的叛变,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路线斗争。他不仅自己离去,另立山头,也带走了一部分不省正事的初学者。

    由于他看似在提高要求,感觉像是在为法精进,可实际上他是一种向官僚主义、投降主义发展的根本性变质。他族性高贵,修行也有长进,便得到许多利养。他脱离群众,希望让佛教贵族化,成为既得利益阶级的豢养对象。

    佛陀当然是要阻止,他派舍利弗前往说服大众,使原先跟随出走的学弟们回归正道。彻底孤立了企图颠覆正常秩序的提婆达多。舍利弗对维护僧团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到佛陀的表彰与僧团的敬重。在佛陀晚年,舍利弗前来告辞。之后回到故乡迦罗臂擎迦村,拜见了百岁的老母亲,在诞生的房中进入涅槃。

    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姓。听到舍利弗转述的佛语后,他们一同加入僧团,经一月证得解脱。这是在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是佛教的蓬勃上升期。当他们全都达到无学,佛陀宣布他们是上首者。

    目犍连善于神通,与他相关有两件公案。第一是救母,第二是救释迦族人。第一件事在佛陀与僧团的帮助下,勉强成功。第二件便完全失败。大国兼并小国,在当时成为一种历史潮流,那是无法抗衡的。

    通过大众努力,佛教成为明星,在当时形成风潮,对其他宗教挤压得很厉害。目犍连年事已高,有一次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从山上推下乱石击杀。可见得当时宗教之间,互相攻歼态势的激烈程度。

    摩诃迦叶,诞生于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娑罗陀村,家族是婆罗门望族,财富超过国王频婆娑罗王。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一切无不精通;遂导致哲师性格,不思人间享乐。虽然他一直拒绝,但父母还是为他安排了婚事。歪打正着,妻子也是一位哲师,两人始终保持形婚状态。等到他们成为家族长,将家业赠与佣人后,与妻子分道扬镳,各自寻求修行之路。

    摩诃迦叶四处访师求道,汲取养分,却都不能令他满足。两年后,他听到有人介绍佛陀,便前往到竹林精舍。开始他不直接访问佛陀,只跟随王舍城的信众,每天去听法。经过慎重抉择,他放弃自证独觉的机会,决定拜佛为师。

    摩诃迦叶乐于苦行,始终坚持完整头陀行。他只在礼拜佛陀、有必要的时候才会回归僧团。平时他都会在森林中独居。与他不同的是舍利弗、目犍连二位尊者,他们助佛宏化,不遗余力。摩诃迦叶的独立风格,看似不近人情,也引起了一些热心人的腹诽。

    博采众长,合作共赢是早期佛教的特色。摩诃迦叶太过于纯粹,所以他不能适应人间的热闹。离群而居,只是让彼此相安而已。直到暮年,佛陀不忍,想劝他中止苦行,回归僧团。用分予半座的特殊荣誉,以表彰他的头陀风范。佛陀自知时限,几大弟子相继入灭,起了“托孤”之念。佛陀死后三月,摩诃迦叶与阿难陀不负所托,出色完成法藏的结集工作。

    早期佛教尊重个性发展,不同弟子有不同风格,佛陀并不干预。虽然学风自由,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前有提婆之乱,后有大众分庭,摩诃迦叶能在佛灭容易生变的当下,统理大众,延迟了部派分裂的时间,不得不说这得益于头陀坚毅持重的性格。他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将阿难推举出众,自己携带佛衣往鸡足山,入灭定等待将来佛陀的降临。

    佛教是属于沙门阵营的,摒弃阶级思想,提倡人人平等。所以佛弟子的“录取”标准,唯看“分数”,不问出生。集出律藏的权威,优波离就是首陀罗族。在印度的地位,是毫无人权的。为了不让高贵种人长针眼,他不但要避开,连他的影子与声音都要掩藏起来。(否则直接隔肉拔舌。)

    非但人权没有,连神都不会眷顾。因为他们被称为一生族,在婆罗门教的世界里,他们死后连灵魂都不再存在。这是一种诛心的压迫,极其残酷。在那样的现实环境中,佛教能够接纳那么,那是一大进步,人性的光辉。

    优波离本是为释迦族王宫服务的剃头匠,专司为小王子们理发。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大家就介绍优波离为佛陀剃头理发。佛陀正在为人开示,优波离边剃头,边听讲,不料直接进入禅定状态。

    由于他的苦难人生,生成他严谨的性格。出家后,受了僧团平等对待的鼓舞,他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这就使他特别留心戒律,以免被人讥嫌。官僚主义投降派提婆达多就曾为难过他,自视身份高贵的人往往不把规矩当一回事。

    佛陀自然了解优波离的为人,常劝大家以优波离的持戒态度为模范!他也不负所望,常常就戒律问题,向佛请教细节。人有性格是重要的,优波离的严谨、摩诃迦叶的持重、阿难的热心、舍利弗的智慧,如此等等百花齐放。人必要先自我实现,然后才有事业。

    阿难是佛陀堂弟,性格柔和,相貌极好。悉达多的儿子罗睺罗一样,年少时就加入了僧团生活。释迦族政权被推翻后,女人们流落街头,无依无祜。她们打算投奔佛陀,但被佛陀拒绝。阿难如何能舍得,便反复向佛谏言,终于让佛妥协。

    佛陀为女众单独制定了“八敬法”与戒律。如今有一种倾向,认为佛陀区别对待,所以是不平等条约,要推翻。那就请问,给不同人相同的东西是公平?还是给不同人不同的东西是公平?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但出于现实需要,随犯随制的法官造法表明了佛教给予女性独立地位的态度。不同情况的两个团体,如果不顾女性的特殊需要,强行要求女性接受男性规则,才是一种公平吗?

    后来佛陀选阿难为侍者。在此之前,舍利弗、目犍连、那迦波罗都曾做过佛侍,二十年来都由比丘轮流,而没有常侍。阿难本未争取,他一贯多虑少决,后经他人做通思想工作,才接受“任命”。佛深知这位堂弟的秉性,此举体现出佛陀护他的善意。阿难也不负信任,从此直到佛灭,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完成了职务。

    佛陀死前,阿难未证阿罗汉果,难免还有不足。阿难的特长在佛法传承,但他无法胜任领导僧团。此一不足,也造成了一些困扰。得到摩诃迦叶的帮助后,他在佛灭后不久就证达解脱,成为集结经藏的法主。

    阿难活到一百二十岁,是最后一个亲眼见过佛陀的人。他自知时至,独自来到恒河岸边。此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正要和毘舍离国开战。阿难陀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遗骨不会分给毘舍离;如果到毘舍离入灭,他们也不会将遗骨分给摩揭陀国。只能在两国之间入灭。

    据说他运用神通,凌空跃到恒河上空。入般涅槃后,还自身出火将自己火化。火化后,骨灰自动分成两份,落到两岸两军阵前。两国为此停止交战,分别建塔供养。一个是在毘舍离城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个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边。

    在佛教中,一般说有“十大弟子”,分别为各领域的杰出代表。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义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成为圣僧宝中的璀璨明星,引领着后人前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解三宝之上首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j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