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被管控很严,经常被批评,现在比较厌学,没有人看着就胡乱写或者不写,作为妈妈也很焦虑着急,经常出现言语上的暴力和打骂,为此父母直接也常常争执,她妈妈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有问题,但是还是一直在延续自己的做法。爸爸提问如何在稳定夫妻关系的同时保护孩子呢?
从言语中,我们能看到爸爸对女儿的爱,眼看着孩子变得厌学,妈妈还在继续粗暴式、控制式的教育,爸爸干着急也帮不上忙。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处理过的一个案例,也是一位妈妈,这位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就是粗暴教育,控制式的方法,孩子很压抑,六年级就已经非常的叛逆了。经过了解,其实那位妈妈自己小时候是被父母逼着学习的,一开始学习很好,后来到了高中的时候就变得比较叛逆,结果错过了很好的学校,内心有些遗憾。后来她自己说,等自己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时候都是为了自己好,而自己却抵触叛逆,最终耽误了自己的一辈子。所以她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也错过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却没想到越怕越焦虑暴躁,搞得自己的孩子也厌学。
我在想,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很有可能也有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不想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很紧张孩子的学习。可是我们只知道着急,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孩子,孩子的生命力被妈妈如此压制,就会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始终是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在7-9岁的二元关系中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和自己协商着来的阶段却被妈妈牢牢的压制着,但是那时候孩子没有力量,就只能拖拉磨蹭的表达自己的愤怒,可是到了11岁,她要成为她自己的时候却没办法成为那个独立的人,尽管自己缺少力量感,可是权力斗争还是来了,她要跟妈妈抗争,为了主权而抗争,斗不过怎么办,她能抓住妈妈的命门,就是学习,就是写作业。只要她胡写乱写一气,妈妈就发飙、就抓狂,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发泄了出来,就会舒服一些。
这位妈妈不是一般的强势。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爸爸能做什么呢?
爸爸可以做女儿情绪的引领者,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释放情绪,同理心倾听、聆听、欣赏、我状况表达,这个部分每周都要讲几次,查记录就看到了。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然后爸爸要去爱妈妈,为什么要去爱妈妈?因为现在爸爸和女儿结盟对抗妈妈,这会破坏了夫妻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妈妈本来控制欲就很强,看到爸爸站在女儿一边,妈妈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针对女儿,这是母女二人的权力之争,也是对爸爸这个男人之争。爸爸如果不去爱妈妈,妈妈的控制欲会愈加的疯狂,女儿可能会在极强的压制之下崩溃或者爆发,那时候的矛盾更厉害。
爸爸能不能改变妈妈呢?很难,几乎不太可能。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除非她自己愿意改变。何况妈妈可能会有内在来自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
不过爸爸可以做点什么,让妈妈通过感悟自己去改变自己,这是可行的。比如爸爸拉着妈妈去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教育的认知,从而促成自己的改变。这个时候学习的那点费用和时间远远没有孩子的未来更重要,该行动就行动,趁着孩子尚未完全进入青春期,有机会。要不然拖得越久难度越大。
最后还要提醒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家庭是虎妈猫爸的格局,女儿的潜意识会认为女人就应该是强势的,将来无可避免得也会延续妈妈的强势,或者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安全感极度匮乏的极端,将来找了男朋友会牢牢的控制男朋友,离开一步都怕失控,结婚有了孩子对孩子也是如此,控制欲很强,和她在一起的人都会很痛苦,这对于婚姻和家庭教育来说是非常糟糕的示范作用。
所以爸爸要带着妈妈一起学习,让妈妈领悟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愿意从自己做出改变,扭转这种不健康的代际传递,从我们这一代给孩子创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