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搜,很容易出现金钱的字眼。但荧屏上一旦涉及金钱,向来是嘲讽大于赞赏,贬低大于坦荡。
关于明星募捐数额时,人们先是在娱乐圈里横竖对比,然后一顿猛批谁收入高却捐的那么少;对比完之后又开始在社会各界对比,说拾荒老人都捐了十万,明星才捐20万...
我们把别人捐的钱就当做自己的一样不知冷暖的比对嘲讽着,而自己却一毛不拔,因为“明星挣钱多,就应该多捐”。这仿佛成了社会的金钱潜规则——挣钱多的理应掏腰包。
我想起在饭局上的一幕,朋友一起聚餐,最后吃完结账的时候,刚想说“这顿饭我来请吧”,算是增进感情。但一旁的同学突然说“你付钱吧,反正你有钱,也不差那么几个子。”一语祭出,这个人在心里的印象突然就变得那么穷困潦倒,十分看不起。不过,并不是因为物质上的穷困而令人蔑视,而是精神观念的贫瘠让人实在高看不起。
时代的潜规则是能者多得,所谓的能者多劳不过是弱者对强者的摇尾乞怜罢了。
再后来,明星高价薪酬又遭眼红,起初我以为网上李院士那段话是谣传,但这么长时间的无官方辟谣,再到后来“限薪令”的颁布,我想可能是真实的了。
对钱最畸形的态度,是嫌贫又仇富。关于明星高价,我想在之前的推文中说的很清楚了,可以回看“利欲游戏”
最近李佳琦买豪宅的消息被曝光,评论中有人嘲讽说:“你一个卖口红的,凭什么挣那么多钱?”,甚至还有人爆料,“姐妹们,你们买的每一支口红,都成了内环线大平层的砖下之魂”。随之一同爆出的还有钟老儿子的“名牌”腰带。人们像发现犯罪证据似的,“看吧,谁说你院士清贫的,这爱马仕腰带不正是奢侈之风吗?
有一篇文章评价的特别好,将这种金钱观很生动的描述出来: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眼中,奉献者(劳动者)不能有钱,清贫者最为感人。大家都渴望金钱,却看不得有钱人为自己花钱。
时代的畸形,金钱像烫手山芋,想吃却又碰不得。就连我们有关钱的形容,都是相互矛盾的。一会儿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会儿是”钱乃身外之物”。一会儿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一会儿说“没钱寸步难行”。或者俯视,或者仰视,就是没法平视金钱。
自从国难期间明星无用论盛传后,出国避难、回国捞金,各种说法都摆上台面。他们是为了给一线科研人员医护工作者这个群体伸张正义吗?不是的!十几年前的和平年代,他们以同样的口吻讽刺着精英人才为了高薪好的生活而选择国外发展。在他们看来,明星们就应该待在国内被传染的风险中,人才就应该待在出生的地方安于贫穷。
说到底,这些冷嘲热讽和职业与贡献无关,仅仅是一种针对富人的仇视。但更好笑的是,他们不是仇视富人有钱,他们只是恨有钱的不是自己。就像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里写的那样:
“社会看起来是仇富的,但仇富的本质是仇穷,权力和钱仍是仅有的被认可的追逐目标。身为屌丝,向往的仍然是逆袭的故事。”
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还是要学会思考,要有自我的金钱观,而不是淹没在社会世俗的口水中 。不管你是淡薄钱财,还是视财如命,都无可厚非。只是,在谈及金钱时,请先分清你口中的钱财你的还是别人的。如果是别人的钱财,那关你屁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