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按朱熹所说,此章及之后两章言道之“费而大”者。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大德的人,将受命于天,承担造福人民的责任,也得到上天的赐福,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名、得其寿。
本章首先以舜为例,说明有大德的人可以得到上天的赐福。“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意思是接受后世的祭祀,永世不绝。
其次说上天对于世间万物,总是根据它的材质好坏来对待,材质好的、修养自身的,就更加培植,而材质不好的,不能修养进步的,就推倒摧毁。“笃”是厚的意思,从“材”字本身的意思看,侧重天生的方面,而从“栽”与“倾”两个字来看,又包含后天的行为选择。
第三句话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说明有大德的人将受命。《诗经·大雅·假乐》中的这几句,意思是善良和乐的君子,德行光明美好,造福于民,也得到上天的赐福,接受上天的保佑与任用。“嘉乐”是美善的意思,“宪”字《诗经》作“显”,光明彰显的意思,“令”是美好的意思,“申”是重申的意思。
朱熹评述此章:“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由之前几章所说的“道不远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远必自迩”这些开始,做到极致,可以受命于天。
这里容易产生的疑问是,既然“必得其位”,又怎么会有“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说法呢?一种说法是,德行的修养在我,而得其位则不仅取决于我,还取决于时,取决于邦之有道无道,有一定道理。
不过我更倾向于加上另一种理解,即如朱熹所言,这一章所说的,是“道之用广”,从细微出发而至于“宜民宜人”、“受命于天”,就是道的功用,而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位、禄、名、寿”,主要是虚指而非实指,只是基于舜的例子所说。
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说,也是“受命于天”的一部分,如孔子自己整理六经,如后世诸贤的继承道统,都是受命于天,而不是说受命于天就一定是像舜一样处在天子的位置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