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作者: 小小学生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6-29 12:21 被阅读0次

    、气一元论

    1.1中医学将各种致病因素,称为“邪气”。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邪气则侵袭人体,称为“六淫”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邪气,称为“疠气”。

    1.2内在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如“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气的运行失常是人体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调理气机是中医学主要的治疗法则之一。特别是针刺,艾灸,和按摩等适宜治疗技术,更是以“得气,行气”为法,通过激发经络之气,感应传导信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目的。

    二、阴阳学说

    2.1。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以人而言,则男为阳,女为阴;以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

    2.2.阴阳的特性

    2.2.1普遍性: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标示。阴阳既可以标示相对对立的两种事物和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机变化及诊断治疗皆可用阴阳概括说明。

    2.2.2关联性: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处于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2.2.3规定性: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确的规定,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衬性。如:光明、温暖、向上、趋外、兴奋、发散是阳的特性,晦暗、寒冷、向下、内收、沉静、凝聚则是阴的特性。如水属阴。火属阳。

    2.2.4相对性: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中复有阴阳、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人体内六腑与五脏分阴阳。六腑主传泻水谷属阳,五脏主藏精气属阴。六腑与四肢比较,则六腑居内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2.3阴阳属性的归类

    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

    六腑(传化水谷,形藏)---阳

    五脏(内藏精气,神藏)---阴

    心-阳中之阳(夏,火)

    肺-阳中之阴(秋,金)

    肝-阴中之阳(春,木)

    脾-阴中之至阴(长夏,土)

    肾-阴中之太阴(冬,水)

    2.4阴阳的基本内容

    概念: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

    2.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2.5.1从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体表之中再分阴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从脏腑而言,五脏主藏精为阴,六腑主传化为阳。五脏之中有分阴阳,心肺在上属阳,而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下属阴,而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2.5.2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情志失调,饮食居处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盛,偏衰,互损等。

    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即阴盛(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阴阳偏衰:即阴偏衰,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概括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偏衰导致的病证是虚症,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阴阳互损: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当阴阳之间不能相互依存而分离决裂时,导致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孤阴不长,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生命即将告终。

    2.6阴阳应用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个方面。阴阳学说用于病症诊断,旨在分析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从而概括各种病证的阴阳属性。

    分析四诊资料: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其阴阳属性。如望诊中色泽分阴阳,色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闻诊声音气息分阴阳,语气高亢洪亮为阳,语气低微无力为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为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为阴。问诊之症状分阴阳,身热恶热者为阳,身寒恶寒者为阴。切诊之脉象分阴阳,以部位论,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论。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论,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论,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辨别疾病证候:辨别病证的阴阳,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八钢辨证,阴阳是八钢辨证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脏腑辨证中,有阴盛,阳盛,阴虚,阳虚之分。如肝阴虚证,肝阳虚证,肝火亢盛证(阳盛),寒凝肝脉证(阴盛)

    2.7指导疾病预防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使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体质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2.7.1指导养生保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7.2确定治疗原则。

    应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阴阳偏盛偏衰等的病机变化,恢复阴阳协调平衡,称为
    “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为邪气亢盛之实证-》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阳盛,治法热者寒之,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实热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正气不足之虚症-》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阳虚,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的虚寒证,故以补益阳气为主。阳病(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偏亢)治阴,治疗阳虚之虚寒证,由于阳根于阴,因此可以滋阴以助阳,阴中求阳。·

    2.7.3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特性。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味,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其中升浮属阳,降沉属阴。

    三、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

    3.1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炎热,升腾,光明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的事物和现象归属火。

    土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雷士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属性归属土。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等事物和属性归属金。

    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冷,闭藏等事物和属性归属水。

    3.2五行的归纳(取象类比法,推演络绎法)

    取象类比法:例如与水的特征相似,归属于水。例如空间方位: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相似,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日落西方,与金的沉降相似。西方归属金。北方寒冷,北方归属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茂盛,与土的生化特征相似,故中央归属土。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联系推断其他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如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克推演络绎,胆,筋。爪。木,怒皆属木;同理,已知心属火,小肠,脉,面,舌,喜与心相关,故已归属火。已知脾属土,胃,肌肉。。唇。口。思。与脾相关,属于土。已知肺属金,大肠,皮肤,鼻。悲与肺相关。归属金。已知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恐与肾相关,归属水。

    3.2五行的基本内容

    包括:五行生化制克,和五行生克的异常。

    五行生化制克:是在正常状态下五行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由于五行之中存在相生,相克,制化的关系。从而维持五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事物的生生不息。

    1、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具有母子关系,生我和我生。木生火:木为生者。

    2、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具有所胜关系。所胜与所不胜。木克土:木为所不胜,土为所胜。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又间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

    五行生克异常:五行生克关系出现异常包括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五行之间异常的生克变化,主要用于阐释某些异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病机变化。

    1.五行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如肾病及肝,属于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既有子行不足引起母行亦虚的母子俱虚,又有子行亢盛导致母行亦盛的母子俱是,以及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如肝病及肾属于子病及母。

    2.五行相乘相侮。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同。

    及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太过:所不胜一行过于亢盛,制约太过。导致所胜一行的不足。不及:所胜一行过度弱,土虚木乘。

    相乘和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是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在正常情况下五行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在五行之间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中,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机变化。

    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相反,及,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一行的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辱,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木亢侮金。不及,当木气过度虚弱,所胜一行的图因木的衰弱反相制约,木虚土侮。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的与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相乘和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气过强,即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即可以受到木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3.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主要是以五行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构建以五脏为中心,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五脏系统,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3.3.1阐述五脏生理功能:如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相应于木质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故肝属木。心具有主血脉而推动血液运行,主神明为脏腑的功能,相应于火之温热,光明的特性,故属火;脾具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微气血生化支源以营养脏腑形体的功能,相应于土之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肺气速绛,具有主呼吸,通调水道输布水液的功能,相应于金之清肃、收敛的特性,故肺属金;肾具有藏精,主水的功能,相应于水之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故肾属水。

    3.3.2分析五脏相互关系:从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木生火,应肝藏血以济心血;火生土,以应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水谷;土生金,以应脾气健运,生化水谷之气上输于肺,形成宗气;金生水,以应肺之气津下行以兹肾中精气,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水生木,以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以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水克火,以应肾水上济于心,防止心火之亢盛;火克金,以应心火之阳热,制约肺气清肃太过;金克木,以应肺气清肃下降,抑制肝气升发太过;木克土,以应肝气条达舒畅,疏泄脾气之;土克水,以应脾之运化水液,堤防肾水失常泛滥。

    3.4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像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关系维持生理功能,在病变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它脏,它脏有病可以传至本本脏,这种病机的传移变化,互相影响称为:传变。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和相克关系。

    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指疾病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如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导致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亏虚,累及肝阴,肝肾阴虚,不能涵养肝木,导致的“水不涵木”,母病及子,多见于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

    子病及母,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病心属火,木生火,所以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子病及母的病变包括:其一,子脏之虚引起母脏亦虚的母子俱虚证,如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至的心肝血虚证;其二,子脏之盛导致母脏亦盛的母子俱实证,如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其三,子脏之盛导致母脏虚弱的子盛母虚症,如肝火亢盛,不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证。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五脏疾病按照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相乘:指相克太过致病,形成五脏相乘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的相乘是指某脏过剩,而至其所胜子脏受到过分克伐。如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反酸呕吐,大便泄泻等症状,导致肝气乘脾,或肝气乘胃,即木旺乘土,不及相乘,是指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如现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熊邪胀满,腹痛泄泻等症状,导致脾胃虚而肝乘,及木虚土乘

    相侮:指反向克制致病。有太过和不及两种,太过的相侮,是指某脏过于亢盛,而对其所不胜之脏反向克制。如暴怒而至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不及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虚损,导致其所胜之脏反克。如脾土虚弱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3.5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可辨别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包括主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致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间病变。如面见青色,口味酸,脉见弦象,多见于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多见于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多见于肝气犯脾;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

    3.6五行指导疾病预防

    应用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主要根据中药的色味按五行归属指导脏腑用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学说中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分为五色五味;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根据,归属五脏。一般而言,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黄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2.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至其他四脏,其他脏腑有病亦可传及本脏。如肝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反之亦可。不同肝脏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根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疏泄失常,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则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3.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于说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机传变,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而且还以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指导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3.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治疗原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指五脏之虚症,除补益本脏外,还可以补其母脏。适用于五脏病变中母子关系失常的虚症。泻子,指五脏之实证,除泻其本脏外,还可以泻其子脏。适用于五脏病变中母子关系失常的实证。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常用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木生火法。

    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治疗原则:抑强和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其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辅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常用治法,包括抑木扶土法,泻火润金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治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ba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