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那篇短篇小说《绳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穷人在烂泥里捡了一截绳子,他认为这个绳子可能会派上用场,捡拾的一幕被那个富人看到,富人狡黠的认为他或许捡到了什么好东西。
凑巧,这天有人丢了钱包,于是穷人就被怀疑是捡到了钱包,然而,穷人极力辩白,到处去表白他的无辜,然而,风言风语还是在伤害着穷人。
后来,钱包已经被证明不是穷人捡的,穷人很高兴,到处讲述自己被冤枉的故事,然而,令他头大的事更多了。
风言风语越来越有模有样,说,他是与共犯一起捡的钱包,让共犯去交钱包,他装可怜,他可真是够滑头的……
他就在渴望别人的认可与理解中一遍一遍的讲啊,讲啊,最终身体也熬垮了,去世了。
这种场面很多很多,
进了卖衣服的店,服务员一个眼神漂过来,“不买,别摸!”
你睁大眼睛,深受其辱,有没有那个冲动,“老娘就要买了它,用钱砸死你!”,这样才爽!
你费心从朋友那里拉来一个合同,觉得这样的价格这样的服务必定能换来同伴的称赞,结果呢?
同伴说,你们怎么谈的优惠?没有优惠吗?有没有其他条件?
话锋直指最敏感的收回扣质疑。你怎么样才能证明你是清白的?
……
心理学上的这个术语就是“自证陷阱”,对方给你身上贴了一个标签,然后你极力的自证清白,于是陷入了对方的圈套。
在你想证明的那一刻,说什么都是错的。
分清楚这个人动机,是存心污蔑还是模棱两可。
在前一种存心恶毒时,因为一旦我们躬身入局,玩起了对方的游戏,我们的在意就给了对方审判我们的资格。质疑越多,越急着证明,就越陷越深。
当我们不断向别人解释自己时,就可能会陷入情绪的泥淖,变得冲动和易怒,失去理智。被冤枉既而感到愤怒、委屈和沮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自卑和自我伤害。
坏情绪会喂养了痛苦,恶化了处境。
理解你的自然是理解,不理解你的也不会更想了解。没有必要去费心费力地,向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放在心上。
事实不清时,可以申明事实,分清楚是主观还是客观事实。必要的解释只给事实,不给观点。
最后的情况是对方给的一些标签和质疑,一定程度上合乎情理,戳到了深处的不安和怯弱。
类似,这种职场里常常加上后缀,别往心里去啊,没什么其他用意,不要太玻璃心!
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怎么不行了?他凭什么比我多?我一定要证明自己可以!不蒸馒头争口气,高低得让评论的人吃点难堪,高看自己一眼。
但事实是:我们反而把注意力、精力全部放在吃瓜者一句轻飘 毫不负责的评论上。证明什么呢,那些人不值得!
信任你的自是相信,不信你的多说无益。可怜了《绳子》里的穷人,因为别人的风言风语,白白送了性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60611/f090280e0d2ef54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