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确信我没有打错。这并不是因为我昨天晚上找夜不归宿的学生找到了12:30,也不是因为处理学生打架的事情感到心烦,更不是因为学生上课丢了书,考试忘记带了笔。
我们所面对的是十六七岁,正在处于青春后期,没有目标,没有学习意愿,行为习惯极差的一个群体。他们当中的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被中考所淘汰的,都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被宣判了“死刑”的。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对周围的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不信任,他们生活在一个谎言和游戏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与周围同伴的关系远远超过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他们的骨子里其实是自卑,他们被过早地否定,他们早早地以为自己已经看清了这个社会,所以他们冷漠孤僻、他们暴躁好斗,他们早早的就带上了面具他们深深地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考试升学的通道关闭后,他们不得不选择来到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校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过早地对他们进行职业的引导,削弱了他们努力学习的热情和长期奋斗的坚持,他们变得很短视很计较,他们总是努力的寻找捷径,让自己不通过奋斗就得来他们想要的美好的生活。在对一个高三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当中,对于成功的理解竟然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成功就是有钱,就是风光,就是在别人面前炫耀。他们将人性当中,潜藏的那部分最真实的东西,过早地展现出来,并且毫无避讳。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没有人生方向没有学习意愿,行为习惯又非常差的这样一个群体。当他们将人性当中最直接的那部分展现出来,教育者就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将他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与社会的主流进行融合,这其实是在与他们最顽固的人性在对抗。更加困难的是,工作者们往往无法获得来自家长的实际有力支持。
人性的改变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内心一旦被坚冰覆盖,要把它融化需要漫长的过程。并且改变的成本非常的高,在等待的过程当中,有些人难免遭遇淘汰,被直接推向社会。既然改变人性如此的艰难,为何不在人性形成的过程当中做好工作呢?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