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战狼2》火了,一个星期不到票房就达16亿,照这个节奏,20亿妥妥的,票房冠军也不是没可能。上周末赔LP去看了,确实令人振奋。没有看过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看,一直觉得吴京身上有一种令人可敬的军魂,不管是最开始看他的《太极宗师》还是《战狼1》,”顽皮“而又孤胆,更何况里面有“达康书记”啊,你难道不为京州市的GDP做点儿贡献?
长期以来,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只是个打发时间的工具,很少去研究其背后的运作方式和投资逻辑。
- 什么是出品方,什么又是发行方?
- 一部电影到底能赚多少钱?后面又是如何分成的呢?
- 为什么一部电影票房很高,但是演员或者投资方还是说赚不到钱;而有的电影票房可能没那么高,但是出品方还赚了不少钱?
我能通过了解一部电影赚钱么?
或许最后一个问题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不管电影场面多么宏大,最后能分得大蛋糕的参与者主要有这些:
- 出品方:电影的投资方、制作方,他们直接为电影产品负责,也是最后票房的直接受益者。
- 发行方:电影的销售方,只看票房,根据和出品方事先签订的分成协议,获取票房的收益。
- 影院、院线:播放电影方,提供设备和场所。参与票房分成。
他们之间的分成比例大概是这样的:
image.png
从上面的分成比例我们可以算出,如果《战狼2》的票房是20亿,最终能拿到手,能和发行方分成的金额为:20*39.56%=7.912亿。原来也没多少!
电影产业其实是个投资市场,投资电影相比投资一家创业型企业来说具有回报高,流动性好,需要的资金量大等特点,因此也是各路资本竞相争夺的地方。
但高回报必然会有高风险,电影毕竟是拍给人看的,最终的票房还得我等屌丝说了算(这里默认中产阶级没时间看,^__^),在大众不断追求内容至上的今天,再用明星脸、小鲜肉来忽悠大众获得高票房已经很难了。
因此,拍一部电影,各方都有不一样的风险,各自也有不一样的风险偏好。如何把各方的风险降到最低,获得最大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是投资任何标的首先需要考虑的。
风险来源 | 制作方 | 发行方 |
---|---|---|
制作成本收回 | 特别重要 | 不重要 |
票房 | 重要 | 特别重要 |
作为制作方,在未来收益能cover制作成本的前提下,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
作为发行方,在承受可能本金损失的前提下,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
本质上,他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一个追求余额宝的收益
一个追求P2P的收益
正是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所以电影行业才诞生了新的投资“品种”
—— 保底发行
保底发行是一种融资方案,更是一种投资协议,他规定了各方应该承受的风险和预期收益。
作为制片方,可以拿着保底协议找更多的投资人投资,提前回收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作为发行方,他们不满足只是获得代理发行的费用,也希望获得高额的票房收益。所以他们一拍即合!拿《战狼2》举例:
在开机拍摄前,吴京团队已经获得北方文化8亿保底票房的保底费2.17亿,也就是说如果制作成本为1.8亿,吴京已经有了利润。当然,提前拿到收益是有代价的,就是提前出让自己预期的收益份额,保底协议明确规定了超过8亿、15yi票房的收益分配比例,显然,这种收益分配是有利于北京文化的。
当然北京文化可能觉得《战狼2》的票房超过15亿的可能性不大,不然也不会把超过15亿的分成比例定得这么低。尽管如此,北京文化依然能够获得不少票房收益,这比拿代理发行费回报高多了,更大的收益可能还不在票房上,而是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短短两天,北京文化的市值就涨了20亿,他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战狼2》分红方案: image.png
有的人说保底发行是一种对赌,谁猜的票房更准,谁的胜算更大。
谁在这场对赌游戏中猜的越准,谁的收益就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