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整理的《通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争论;《太极图说》,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兵部侍郎林栗、翰林学士洪迈按照宰相王淮的指使,在“无极、太极”问题上向朱熹发难,这明显是当时“反伪道学”的政治需要。接着就是梭山先生陆九韶提出“无极”问题。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陆九韶写给朱熹的两封讨论“无极·太极”书信已在人间散佚,无法见其原貌,只能从朱熹现存两封信以及陆九渊谈及此事的信函中窥见一二,这是千古憾事。为什么朱熹不保存九韶的原信,也不收进全集呢?
陆九渊在《与陶赞仲》书中说:
“(太规图说),乃梭山兄辩其非是,大抵言‘无极而太极是老航之学,与周子(通书)不类。《通书》言大极不言无权,(易大传)亦大机不言无机,若于太板上加无权二字,乃是武于老氏之年。《国本见于未子发时录。朱于发明吉件帝贵大批图传在同遂以传二程,则其来历为老氏之学明矣。周子《通书》与二程言论,绝不见‘无极’二字,以此知三公盖己皆知·无极之说’为非矣。梭山曾阵翁面言,继又以书言之,晦翁(朱熹)大不谓然。某素是梭山之,以梭山谓晦翁好胜,不肯与辩。某以为人之所见偶有未通处,其用以己为是,以他人为非,当与之辨白,未可使以好胜绝之,遥尾说,以与晦翁辩白。有两书甚详,曾见之否?以晦翁之高明,犹不就成,道听途说之人,亦何足与言此哉。
早在淳熙十二年(1185),陆九洲在临安敕局做删定官时,六九哥子美曾上临安应“逸举”,弯路见晦翁,即面谈“无极”之非,后来又写了两信,讨论这个重要的学术公案。几乎每一封六九哥以及晦翁回信,子静都看了。梭山先生提出:经过朱熹整理的、周敦颐(大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疑点很多。“太极”前面怎么有个“无极”呢?如果不是伪造的,那就是周子年轻时写的不成熟的“少作”。他指出四点:(1)周敦颐写了两本书。《太极图说》有“太极”两字;(通书)中都是说“太极”,一个“无极”也没有。为什么两本书不同?同一个作者写的两本重要著作中的概念为什么不同选)?(2)《易》经中有太极”这一概念,没有“无极”,也没有“无太极”字样;(3)老子(道德经)一书,才有“无极”二字,或“无”字,如:“复归于无极”(28章)“道常无名”(32章),“道常无为”(37章),“万物无以生”(39章),“有生于无”(40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复归于无物”(4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如果儒家文献里用上“无极”二字,则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或者说“虚无好高之弊。③)周子的(通书》写在《太极图说》之后,也可能(太极图说)是周子少作”;在写“通书”时观点有了进步,不要道家的无极”说了,④开张载的(西铭),朱子的解释也有问题,因不关(太极),此处从略。意鬼从现存朱子两书中和陆九渊《与陶赞仲)信中宽见的,未见其东嘉回陆九韶两信俱在。他坚持整理过的(太极图设)无错。理由也有四点:1.不是“从人脚跟,依他门户”,是道理实是如此,信之不疑。2《太极图说》首句不错。周子原意是,:“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师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心,士原意是“恐学省天技字以阴之4对于康无新高华,他反九未记所调大报是有形器之物即?无形器之物?若果无形面但有健则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明矣!又安得为虚无而好高子4)张我的(西络)也是他研究的对象,从略。(《陆集)附录二,561-562页。
因此,“梭山谓晦翁好胜,不肯与辩”,朱陆关于“太极之辩”两个回合(陆九渊未参加)即告结束。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3)二月,朱熹将他整理过并加工解义的矢版(太极图说)及《西铭解义)两书公诸于世,仍有“无极而太极”五字,并在〈题太极西铭解后)说:“始予作太极、西铭二解,未尝敢出以示人也。近见儒者多议两书之失(指洪迈、林栗、陆九韶等),或乃未尝道其文义而妄肆诋诃,予窃悼焉。因出此解以示学徒,使广其传,庶几读者由辞以得意,而知其未可以轻议也。”这段话是夫子自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哲学家总以为自己可以占尽风光,自尊心特强,何况当时理坛泰斗朱熹!他相信“无极”二字绝对没错。可怜广大学子连“文义”都不通就妄发议论,觉得好笑,因而他警告:对“无极而太极”这五字“未可以轻议”…
梭山先生认为:朱熹“求胜不求益”,便不和他辩,不与他吵;但,“拗夫子”陆九渊在“未可轻议”的气氛中偏偏要接着六九哥站出来“议一议”,“辩一辩”,“遂尾其说,以与晦翁辩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