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千人群的浮躁喧嚣中,你注意到了那个别的甚至唯独一位不骄不躁默默忍受而坚忍不拔
“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这个给予他极其沉重打击的人竟又教给了他如何忍受这种打击。《渴望生活》
《渴望生活》是一部“梵高传”。但凡是一个有灵魂、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看了这本书都会由内心发出一声叹息,并对梵高给予泪水的致敬与怜悯。
他30岁开始学作画,37岁自杀,在最后两年他的画作达到了巅峰状态。
但一方面受着精神疾病间歇性的发作之苦,也感觉到自己已经把所有想描绘的美和事物都描绘完了,心中再无激情与灵感了,另一方面面对生活的困窘,不想继续拖累举步维艰的弟弟提奥。梵高举枪自杀(有争议说梵高的死是他杀)。
这本书对梵高叙述的时间跨度大约是10年——从27岁到37岁的梵高。此期间梵高有过很多震撼人心的独白与内心感受,其中就有上面那一句:“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
这句话是梵高在几天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拿着自己的画作去请教画家表哥毛威的时候,表哥反而对虚弱不堪的梵高说道:“我不满意你,梵高。你应当自食其力。你不应当用到处行乞的做法给梵高家丢人现眼。”,紧接着与梵高绝交。
此外画商特斯提格也对他“断言”:“你以前失败过,今后还将再失败,而且将永远失败下去。”
就在梵高要告辞的时候,他看到了毛威的一幅巨型油画,画面描绘的是马在海边拉渔船的景象。他明白自己眼前的这幅画肯定是一幅杰作。面面上的马都是些老马,是些受虐待的、可怜的老马。这些马的皮毛有黑的、白的和褐色的。它们温顺驯服地站在那里,一副心甘情愿听任摆布的神气。那只沉甸甸的船还需要再拉上最后一点儿路它们的活儿就快干完了。这些马喘息着,浑身汗水淋漓,却并无怨色。它们在很久以前、多少年前就已经习惯了这些。虽然按理说它们还能活得久些,还能多干些日子的活儿,但是如果明天让它们上屠宰场,那好,它们随时准备欣然前往。
从这幅画里,梵高体会到一条深刻而实用的哲理。它向他表明:“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学到手的一门课程,是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的办法”他走出来,精神焕然一新,使他感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给予他极其沉重打击的人竟又教给了他如何忍受这种打击。
作为读者或旁观者,看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梵高的处境感到痛心。事实上,我刚开始对这句“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并不认同,也不理解。因为在我看来,应该要反抗,要争取,不应该逆来顺受,如果人人都逆来顺受,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就不会有生活的改善,就不会有可指望的幸福。
但,又觉得这句话很有力量,似乎对于痛苦有莫大的超脱作用,至少每次想到这句话都能使内心平静下来。
是否是因为我对这句话只停留在了字面理解上,因而误会了它,才会反对它呢?
也许,接受不代表不作为。
它的深意应该是:在受到痛苦之际,首先在对待这种遭遇的态度上,应该是不抱怨、不恼怒,而且要平心静气。让这种痛苦或者说给予你打击的人,同时也帮助你成长给予你力量,从而反过来教会你面对它、超越它,以便使你走的更高更远,今后再不必受同样的痛苦和打击。
在一生当中,在每日的早出晚归当中,在每个时间段里,我们内心时不时而且无休止(直到死亡)会遭受很多的烦恼、压力与痛苦;有诸多的求而不得。像毛威画中拉渔船的那些老马一样,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总有一个接一个的“活”压到我们肩头,我们在目前的处境下,既不能拒绝又觉得难以忍受。
对于这样的逆境和困境,我们中的大多数不免抱怨和愤怒,社会中的浮躁和斗殴风气也多半是由此滋生。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内心缺乏长久而稳定的信仰吧,人内心有了坚韧的信仰他自身对待苦难也就会有坚韧的承受能力。
而且我们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一般老年人(50--60岁往后)是比较宽容的,不大会责难人,我爷爷自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曾经他脾气很坏,可到了晚年就发现他和蔼可亲多了。那些容易动气和谩骂的人,往往就是年龄段在25—50岁之间的人,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对生活、对人生、对天道的认知还不够,说白了就是生活给予他们的苦难还不够,他们从人生中学到的道理还不够,对于天地万物的无常还不能平静去面对。
梵高之所以能领悟出这样一句话,以及画家毛威之所以能够画出拉渔船的那些老马,前者是基于他所承受的苦难足够之多,他的身心在折磨中已逐渐变得坚韧,后者对于生活和一个画家所需要洞察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深刻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学会受了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在万千人群的浮躁喧嚣中,你注意到了那个别的甚至唯独一位不骄不躁默默忍受而坚忍不拔的人了吗?
http://mp.weixin.qq.com/s/pe7OAg3MN2fBpYTz4wvMJ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