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人主》 第十二章 愚者论智
红林悟道《韩非子-人主》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阐述了正确选用人才的社会价值与治国作用。我们常说人是事物的主体,世间一切皆因人而有意义,凡事都应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制度的本质让其具有强制性,但有人性的办法强于制度。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塞。
儒家选用人才重在说教旨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理想抱负,法家选用人才重在奖罚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儒家更鸡汤在利用人性,法家更制度在尊重人性。“功者重禄,能者大官”这就是韩非子选用人才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贤能之士自然会聚集于朝,也必然会让他们尽其所能。
历代封建王朝君主与权臣都有一个不争之争,就是人才的争夺战。科举制之前人才的选用大多为推荐与举荐,人才并一定能真正为君所用,好的人才都被权臣所用。春秋时期,私门豢养门生游侠非常普遍,权臣诸侯借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小朝廷”与势力,严重威胁到了君主的统治。
韩非子始终提倡“废私”,就是看到了“行私”对君主对国家的侵害,是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韩非子提出“推功爵禄,称能官事”的选用政策,就是要与私门争夺人才,逐渐消弱私门的力量。社会贤能之士聚集私门,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受禄处官”,既然私门能给君主为什么不能给,而且君主以国家的名义给,更加正式与有力。
韩非子的“釜底抽薪”不可谓不明智,把住了贤能之士的脉,其实也是天下人的脉,因为这就是人性,既亘古不变,又具有普遍性。人与树一样,要想成为参天大树,生长环境很重要。我们常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想要凤凰来得先栽梧桐树。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梧桐树栽了,凤凰也来了,君主该如何对待贤能之士呢?韩非子没有正面说,而是反着说,他说“今近习者不必智,人主之于人也或有所知而听之,入因与近习论其言。”意思是:现在的情形是:君主近侍不一定有智慧;而君主对于某位贤能之士,有时欣赏他的智慧而听取了他的意见,回头又同近侍谈论来者的言论。
对于这样的事情韩非子的想法是“听近习而不计其智,是与愚论智也。”意思是:听信近侍的话,却不先衡量一下他的智力水平,这就成了同愚蠢的人论定有智慧的人。韩非子认为君主听取完贤能之士的话后又听信于左可近侍是不可取的,最起码应该看看近侍的智慧是否与贤能之士相当,否则就是等同于与愚蠢的人讨论智者之言。
结局是什么韩非子并没有说,但我们可以想到,一般就是君主听信于左右近侍的话,而将贤能之士的话放在了一边。否则,韩非子也不会着重于事之反面。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之前的“推功爵禄,称能官事”的政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形式主义永远都是虚无的。
既然选用了贤能之士,就要听信于言,尽其才能,而不是为了堵私门之才而聚之,更不能为了获得一个爱才的名声而将贤能之士养起来,既不听其言也不用其贤能。韩非子最讨厌这种形式主义或是名不副实之举,这种纯属内耗的无意义之举相当于不法之臣的奸邪之为,祸国殃民。为什么要将选用人才制度化战略化,韩非子给出了答案。君主随意选用,随性听信,视规则为工具,置贤能于闲位,还谈什么“功者重禄,能者大官”的用人政策。
【今近习者不必智,人主之于人也或有所知而听之,入因与近习论其言。听近习而不计其智,是与愚论智也。】
选用人才是成事首务,而将其制度化战略化是为了基业长青。那些经历几个世纪还依然活力四射的企业,是一代又一代的贤能之士努力奋斗的结果。事业长久,是因为人才辈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