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来的时候,会翻看简书里写过的文字,就会想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其实这个问题我不是第一次思考。
起初,我会忍不住用文字倾诉或表达。也许是为了记得,亦或遗忘。有开过博客,几个不同的空间,认识过不多的文友。但是,我也像一些文友一样,会关闭博客,仿佛关掉了一段人生,抹去了曾经的痕迹,把过往的心情藏着自己内心的角落里。 我揣想过,为什么写空间和博客的人,是不是感觉把最私密的内心暴露给别人,会产生更多的不安?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软肋?
我是个内向的、不善于表达的人。这一生,总是在马不停蹄地错过,灵魂不肯停歇,偶尔用文字来呼吸。常常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溺水的人,文字是我唯一的稻草。
有人说:幸福的人是不写博客的。又有人说:只有鄙陋的人才不断地通过文字表达自己。
当然,我指的是如我一样微小平凡的人,而不是作家、诗人等那些影响力大的人。
如我一样敏感又封闭的人,朋友圈也经常会选择仅自己可见,自然而然地把文字的空间开开关关。
直到我因闺蜜进入简书的世界,又看到她从去年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写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学习和咨询实践。看到她那么真诚而又见地的表达,从不避讳自己对家人、朋友和这个世界的感受,从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她从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到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再对照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得失,从中窥见了真正的自我,学会了与世界和解,懂得了如何悦纳自己。我看到了她越来越自信和漂亮,她散发着光芒的文字影响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如今,她坚持每天写作两年多了。可以说,她已经能做到自如地用文字表达。
不断学习和做心理咨询的她,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上周三忙里偷闲,我约她带女儿出来小聚,看书、喝茶、聊天、在午后阳光里歪在沙发上小睡的母女们,度过了最惬意和安心的下午时光。晚上我让她给我发照片,她说正忙、等明天。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就看到她公众号里洋洋洒洒两千多字的文章。我呢?只是懒洋洋的几百字。
昨天,她发的一篇《我不去看票房超过30亿的<你好,李焕英>,因为我母亲一点都不像她》,写得非常精彩。她写到:
不是所有人做了父母,都懂得如何爱孩子。
《你好,李焕英》里,李焕英乐观豁达,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该舍弃什么。内心富足,丰盈,简单快乐,内心平和的,能很好把控情绪,遇到困难勇于面对。对孩子没有要求和期待,让孩子活得健康快乐。
可是,我敢说,很多父母不具备这样的胸怀。他们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所有的吃苦受累、“为你好”,都暗藏着一个期待——将来有出息,为自己挣个面子。他们的眼里只有面子,看不见孩子,更别说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不去看《你好,李焕英》,是我知道我没有李焕英那样的妈妈,也不想再次唤醒我对母爱的向往。再次换起我已经平复了多年的失落的心情。
我不去看《你好,李焕英》,我知道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就是孩子“李焕英”,不会刻意感动孩子,过去不对的不再持续,过去好的经验好好传承下去。
我不去看《你好,李焕英》,是知道母亲没有那样的胸怀和丰盈的爱。但依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好的母亲。也不影响我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父母。不苛求他人,也不苛求自己,尊重内心真实的感受,才是真正平和地过好眼下的生活。
爱能滋养出更多的更丰厚的爱,自由能滋养出超乎想象的自律。但愿看过《你好,李焕英》的父母们,除了被李焕英的付出感动外,更要看懂贾玲妈妈说的一句话:当妈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活得幸福,其他都是次要的。
闺蜜从她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她内心的强大,真诚而智慧地扮演好人生的各种角色,不卑不亢地行走在天地间。
那么,我要继续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和闺蜜的下午茶时光里,我无意中翻开了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习惯性地从作者的序言开始读起。当我看完几篇小说之后,又忍不住回过头来再读序言,在余华对写作原因的分析中,感悟了许多……
余华写到:
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逝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
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
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