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上)

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上)

作者: 書旅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3:52 被阅读59次

    2017年的读书日记,写给自己,陆续记录一下今年读书的过程和体会。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知道的很少,希望别人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四十岁的时候,知道的不少,怕别人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到了五十岁,很可能终于知道的很多了,但已经无所谓别人怎么看待了。

    2017-0101

    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著,王丽丽,刘万勇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0

    And ThenThere Were None by Agatha Christie, 1939

    阿婆的书,各个版本收藏了非常多,主要还是因为太太的至爱,爱屋及乌。记得恋爱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七八十本送给她,两人乐得开心,只是一人喜爱看,一人喜爱收藏,各得所需,有趣之极。那时觉得总有一天,会有时间慢慢都看完,束之高阁,廿年一转眼,如今孩子都过二八,才觉得这样拖下去,怕是看不完了。

    无人孤岛上十个被邀请的访客,之间毫无瓜葛,却按儿歌顺序离奇的被杀,没有破案的可能,故事的真相,只能在海中的漂流瓶里得知。侦探推理小说女王AgathaChristie (1890-1976)写于1939年,在她的80部侦探小说里属上乘之作,后来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包括最近的BBC系列。不足之处是,为了符合儿歌的内容和顺序,情节略有牵强,凶手假死的过程,和之后的尸体问题等,缺乏详细交代。

    2017-0102

    境遇,(日)湊佳苗,丁世佳译,時報文化出版社,2012-08

    前一本写得好,看得刚过瘾便结束了,趁放假有时间,便找来一本也是短点的,陌生的作者,盼望体会一口气看完的感觉。多年来,爱读的书,多是非虚构型,而小说方面,连入门还没有,于是争取改变一下。

    绑架事件揭露的身世丑闻,看了三分之一才入故事,显得平淡。往豆瓣一看,打分确实不高,或许因作者正过渡时期,去年也看了她的一本,也是一般。看的时候,几次开小差想到看其他的,便算了,停在60%。讲故事的书,若非故事情节安排,有曲折有高低潮,至少心理描写得突出,可惜这本都没有,令我失望了。

    磁带里并非每首歌都好听,影院里不是每部电影都精彩,阅书,阅人也是如此,不奇怪。阳春白雪得配下里巴人,若每天都看名著,整不成,每日吃饭都上馆子,营养必定过剩。

    2017-0103

    两个人的电影,钟求是,2012-10

    老实人出轨的故事,简单粗朴的文字。故事中的小人物,昆生,若梅,生命中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但寻找,呵护爱的冲动绵绵如絮。28年里,两个人的一场电影,就像灰白色生命里,唯一值得珍惜的一朵红色小花。人活着,有如生命的囚犯,从铁栏杆看窗外的那朵小花。“我想在手术前见你一面,再看场电影,这样心里踏实点。。。”若梅死前这样许愿。

    人在人身上寻找爱,越找不着越渴望。冒险偷偷的爱,努力保持距离,得到的只是一点点的安慰。书中没有提到大奎,或的xx感受。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的爱,他们被欺骗的感受呢?

    没有从神而来的爱,人是多么自私而软弱,对于真正的爱既没有把握,也丝毫无能为力。高尚和卑微,难以衡量。

    2017-0104

    最有意义的生活,许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4-01

    八零后作家的青春文学作品,长而过于琐碎,合适那一代学生有闲情的慢慢体会回顾。对于六七十年代者,可以跳过。心理描写,故事情节一般。最有意义的意义,接近于后现代社会盛行的价值与信仰的虚无,寻找这种意义,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逛马路,逛厌逛腻逛恶心死了,正如另一本书里所言:“我们始终都生活在城市里,不是在这些城市,就是在那些城市,所以生活经历贫乏,或者说我们觉得很贫乏,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真正属于我们的究竟是什么。”(1)。偌大的城市,如同成人的动物园,把自己关在这个大笼子里,直到厌倦。

    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我爱阳光》,描述一群不快乐不自由的人,发觉人生空虚无聊的过程。看得出在人生的旅途上,认真找寻意义和圣洁的印记,那种无止境尽却触不着,但心灵能感受到的真善与自由。于是我想起那句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一生找寻意义的人,须来就光。

    (1)茨威格语。

    2017-0105

    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土家野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03

    八十年代的厦大是重点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读本科时,便有机会接触,与自己个性完全不同的北方汉子,班上系里,有好几位。印象较深的一个同学老唐,来自川鄂,络腮胡子,身壮如塔,爱穿军装,后来想象中的北方虬髯大汉,非他莫属。老唐粗旷,喝酒打架,自己从小海边长大,与他交情不深,毕业留言本里,却看到细心的那面。

    鄂西长大的土家族作家郑世平,笔名野夫。自言青年岁月,喋血寻仇,书剑飘零,诗酒猖狂。一生挫折,当过警察、囚徒、书商。这本散文集,写的是作者故乡那片土地上,荣辱悲欣的故人故事,读来如饮豪酒,楚文化气息很浓。《江上的母亲》,是凄苦之回忆,一个普通的家庭,映射多少华夏冤屈,字句如刻,欲哭无泪。

    “当我们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章诒和在序言中如此说,无奈,家族人丁几代,横遭迫害,读来扼腕叹息的同时,了解他入狱之身世,更又令人钦佩。词抄录一首:

    小街画栋,记青琐邀月,当年曾住。

    红毯朱帘书四壁,高卧独听风雨。

    席地谈诗,拈花赌酒,斗室留佳侣。

    黄昏吹笛,有人尝识清趣。

    倏尔鹤往云飞,曲犹未散,迁客无归路。

    瞩目青山秋色里,掩映旧时门户。

    灯火阑珊,笙歌飘渺,槛外空凝伫。

    凭篱惊问,百年身寄何处?

    2017-0106

    夜色朦胧,(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张玉书译,华夏出版社,2000-01

    一本书,很少读第二遍,常禁止自己这样尝试的想法,却又明白,对书还是太匆匆的感觉。或许还是年轻吧,贪多。小时候特别想快快长大变老,如今感到,不快不慢正好。Kindle里的茨威格中篇小说集,不知怎的,书签变了,想接着读,只得从头翻起。一共八篇,翻啊翻,落在这篇,静心再读,体会过去第一次阅读的感觉。

    那是在夏秋的夕阳黄昏里,暮霭笼罩下,朦胧梦境里,被慢慢提及,一个似幻似真的初恋故事。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的音乐间奏,正是合适的开始。少年波普做客表姐妹家,被长辈们当作孩子般看待,温柔的夜雾里,一位神秘的少女,给了他甜蜜的吻,是哪位表姐或表妹?不经意间,少年落入波涛汹涌的爱河。待心仪的人近在眼前时,他已执迷不悟,再也无法改变自己。多年后,这位高雅宁静的英国绅士,冷峻端庄的面容后,是心里留下的永恒记忆,是自己爱的臆想,和那双恒切关注的眼睛,但他已离真正的爱久远。

    不长的一个故事,犹如一场电影,合适自己一个人看。郑华娟的歌词里曾写,爱情是问,也是不问,听张清芳唱来,年幼时并不明白。初恋的爱情,如同迷宫,身在其中之人,却如雾里看花,对结果全无把握。他人或都看得出来,自己却谜在其中。思念亦是祝福,又像诅咒,每个有生命中这段经历的,才能体会那艺术般的美。

    文字和翻译的功力,炉火纯青,如诗如画的境界,想起小时沉醉琼瑶书本里的某个片段。当茨威格的词句,触摸到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那处,谁能说他/她,没有爱过。

    读茨威格的文字,如用灵魂抚摸一件极精致的艺术品,专心才能体会,时常舍不得一口气匆匆看完。好音乐,只能在音乐厅里享受,有的好书,也是如此。

    2017-0107

    乡愁,赫尔曼·黑塞著,陈晓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04

    德国文学家,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自传体作品,“有如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悠扬低沉,一气呵成,读来享受其中,印象深刻。书中介绍的是德国北方的山村小镇,山水,气候,人情。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友情与爱情。如诗如画的节奏,富有音乐性的文体,散文诗般的细腻描述,带着浓郁诗质的乡愁和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也有历经战斗,锤炼之后的领悟。

    书不长,读了三四天,沉浸在缓慢阅读欣赏的体会,作者拥有“描绘心灵思维暗影的观察力”,通过茨威格的书了解到黑塞,是今年初最大的收获。《乡愁》是接触他的第一本作品,他在1946年获歌德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童年轶事》《悉达多求道记》《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黑塞作品简介:

    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乡愁》是黑塞一举成名、跃登文坛的作品。黑塞独特而富有音乐性的文体,描绘心灵思维暗影的观察力,伴随他日后一系列的作品,逐步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书中所刻画的佩特在恋爱、感情路上的浮沉、挣扎,友人溺死的打击,人生际遇中遭逢的孤独与寂寞,亲情的呼唤与牵系,青年时期对大自然的向往,使这部作品成为一本动人的教育小说。

    黑塞的作品,如诗如画的节奏,宛如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时而悠扬,时而低沉,带着浓郁诗质的乡愁和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也表现在历经战斗、锤炼之后的领悟,故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2017-0108

    What Does the Bible Really Teach about Homosexuality, by Kevin DeYoung, 2015-04

    与初信的朋友聊起基督教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最近看了电影The Immigration Game《模仿游戏》,讲述关于二战英雄,英国数学,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图灵的故事。这位热爱长跑,曾跑赢了当年奥运会银牌得主的数学天才,二战中服役英国军情六处,通过两年时间,成功破译了德军电脑密码系统Enigma,使盟军提前至少两年战胜了纳粹德军。图灵的存在和成就被隐瞒,战后因同性恋倾向而遭迫害,被迫接受女性荷尔蒙(雌激素)注射“疗法”(即化学阉割),44岁(1954年)死于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判决死于自杀。2009年英国首相为政府当年以同性恋相关罪名起诉图灵并定罪,导致他自杀身亡,正式向艾伦·图灵公开道歉。2013年12月24日,英国司法大臣宣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恋行为被定罪的艾伦·图灵。

    坚持《圣经》传统信仰者,与同性恋支持者的意见不一致,可以延伸至整个人类婚姻及家庭制度的定义,已及相关的成百上千个问题。《圣经》并不是一本专门讲同性恋的书,虽然它在多处提到这种生活方式。作者以利未记18章和罗马书1章为出发点,在前半部分侧重关于对圣经整体的认识:创世纪伊甸园里的一男一女,古时名城索多玛与俄摩拉,“罪”的定义,罗马书中,有关帝国时代同性性行为的宣判,圣经里两个希腊词汇的确切定义:malakoi,和arsenokoitai.

    后半部分则是针对当今文化里的七种反驳说法的相应解释:1.圣经几乎没有提到同性恋问题嘛;2.不是你指的那种哦;3.那么暴食与离婚又怎样呢;4.教会应该是心里破碎者之地吧;5.什么时代了,你真太老旧,太过时,太Out了;6.这对(同性恋者)很不公平啊;7.我(只)敬拜那个爱的本体的神。

    最近读到关于周有光的文章,先生有句话值得思考:

    什么叫真理呢?真理,可以今天批判它、否定它,明天还可以批判它、否定它,在不断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只能信仰,不能批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

    2017-0109

    新生活-大使命门徒训练第二阶段课程, 栽培性查经,李善求,加拿大恩福协会

    教会成人主日学春季课程的教材。这本训练课程,通过12课查经学习,帮助初信受洗的门徒学习怎样过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第一部分是个人属灵操练:读经,祷告,灵修,相交,传福音,第二部分是把信仰活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管家生活中,第三部分是进深:明白神的旨意,属灵的得胜,和基督徒的品德。

    每个课程之前有学习目的,和属灵作业,包括经文填充,小结,背诵。课程时间大约一个小时,合适6-12人课程的讲解和交流。两年前教过此课程,同学们收获不少。

    2017-0110

    How to Be Bored by Eva Hoffman, 2017-01

    刚出版的新书,伦敦出版公司School of Life系列的最新本,GoogleBooks有小部分,NPR采访作者,一位年逾70的回忆录小说家,曾担任纽约时报编辑。

    二十一世纪工业国家里,衣食无忧的现代人,最大的致命问题其实是Stress -盲目且超负荷的日常事,过多的娱乐刺激,使人筋疲力尽。 与18世纪的庸俗无聊正相反,现代人想一口气做太多事,而社交网络和数码娱乐正提供了这种便利。工作是压力,过节休闲娱乐也是“压力”,双重影响,成人们正经历青少年电子游戏玩家熟悉的那种,无聊匆忙导致的虚脱。

    怎样学会减少忙碌,取得平衡,寻找日常生活中内在和外在的生活目的,意义,作者从心理学,历史,文学中取得一些答案。祁克果,卢梭,萨特等大师的洞见,倾听莫扎特,保持日记,学会冥想或祷告,独自拥抱,注重自己的内在声音,离开电子产品等,是作者的忠告。

    Hyperactive syndromes, excessive busyness, overfill schedule, additive to activity in an over-stimulate environment, depleted andundernourished ….指出问题易,解决问题难。内容广泛,书名难取,估计是作者的困惑。

    书评摘抄:

    The most philosophically vexing problem she recognizes is “thetemptations of plenitude and the problems of freedom.” We’re led to believethat we have a paralyzingly large number of prospective romantic partners orcareer choices or recreation options. And we face these forking paths without acompass; the acceptance of increasingly diverse lifestyles and values leave uswith “few common criteria for making important life choices.”

    https://www.nytimes.com/2017/01/08/books/eva-hoffmans-how-to-be-bored-review.html

    2017-0111

    泰戈尔-飞鸟集,冯唐新译版,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07

    头一回想静静地读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飞鸟集》,室外是湛蓝的天空,和初冬里难得的艳阳暖。随手挑出一本译文,据说是国内知名作家冯唐,最近的新译版本(泰戈尔作品原文是孟加拉文),后被译为英中等文字。结果看了二十多首,蹙眉不忍卒读,如鲠在喉。译者号称坚持诗的押韵,自认“杂文第三,小说第二,诗歌第一”,又自封为某种诗体的开山祖师,既有自信,加上努力,照理不应该达到这个程度,或许本书真实反映其个人的思想高度,又或许我赶不上如今国内的潮流。摘了眼镜,又忍住看了一阵,终于崩溃,改去寻找过去较好的译版。

    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得主。同年著《飞鸟集》,初版于1916年完成。内中收集清丽随感短诗325首,多有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等自然风景,和人生启示,哲理。五四时期逐渐被引进中国,对当时国内诗坛影响,老人家访问中国时,曾轰动万民。这本《飞鸟集》译者有郑振铎,冰心,后有徐翰林,曾培慈等。

    既错愕不解,上网一查,才知道冯先生这次大胆出击,被誉为“诗歌翻译史上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网传出版发行的浙江文艺出版社,鉴于该译本“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译界的极大争议,决定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网络平台下架召回该书,并组织专家团队对内容评估审议”。作者不服,当天晒出677分托福成绩,以证英文水平不差。其实何必如此,一个看着齐白石老人的《虾图》,心里尽想着鲜虾芦笋,清炒虾仁,或香酥炸虾的“作家”,若不是饥肠辘辘,就是感官出了问题。托福满分,也无可改变。

    到底怎样恐怖,未读过的朋友,若不觉得过分,倒是可以试试您的口味。“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样的美感,竟然被“解开裤裆”,“你丫是我的”,“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这类粗鄙文字所盖。译者若非为了标新立异,出人头地,那么他的“天然美感”就仅仅如此。难怪不少爱好文艺者长叹,赤裸裸的敏感词句里,实在无法看出原作者“灵魂的高度”。

    可叹的是,随书那篇“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里,译者沉浸在自己建立的文学标准里,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之气呼之欲出,“我坚信民国时代的中文还在转型期,我现在有能力把中文用得更好”。幸好是一篇后记,若为前言,怕是读者更为扫兴。现代艺术低俗化,哗众取宠,爱情色情分不清,难怪不少读者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古今文坛,好书好诗无数,像作者这样的,还真难得,真是长了见识。

    国内国外,大千网络,豆瓣知乎上,认真评论者甚多,书评摘抄一二:

    “骂冯唐的人自古有之,但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一边倒地骂,我想冯唐没能讨好的原因就是惹了一个不该惹的人,这个人虽然去世了,但依然不是冯唐惹得起的,这个人就是泰戈尔,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以前冯唐自己一个人玩,自然没人管,这次把泰戈尔带上,且把自己一身的荷尔蒙也喷在泰戈尔身上,那就没人能忍受了,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崇尚权威的国度,任何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下场都是不好的,更别说是自不量力了,更更别说还是以中国人难以启齿的那种方式。冯唐不挨骂谁挨骂?”(骆瑞生)

    “有内涵的独创性作品和只为引人注目的叫嚣间是有鲜明界限的。冯唐越过了这条界线,把宁静的诗句曲解成了粗俗下流的性暗示。这大大伤害了中国喜爱泰戈尔的读者。”(周黎明《翻译中的欲望》)

    2017-0112

    情趣人生-梁启超美学文选,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9

    一套四册的美学文选,包括情趣人生(梁启超),精神与人格(蔡元培),人间词话(王国维),和生命的韵律(朱自清)这是其中一本。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先生论述中国文化大师们的散文集。艺术美学的内涵,从老子到孔子,从屈原到杜工部,从康德到陶渊明,一步步跟随作者,携手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近一百年前的文章,白话文体却非常悦目,其中多篇为哲学会,诗学研究会的讲演稿。此外还有中国诗词韵文里,情感的表现十讲,以及美术,教育,学问,做人,苦乐,趣味,家书等散文数十篇。

    梁先生虽为大师,博古通今,德高望重,文章口气却十分谦逊,不时提及自己文化艺术素养浅薄,对先贤古哲们,仅仅略窥一斑。。。再想到昨日看冯唐的作品,两个境界修为,高下如云泥之别。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读《屈原研究》一文,浏览诸篇楚辞,了解其身世个性。那极高寒之理想,极热烈之感情的合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痛苦,波澜壮阔,层叠排奡的想象力,矫然自异的崇高理想和社会地位,极其锐敏的感情,道德堕落之厌恶,与恶社会奋斗到底,未尝丝毫让步,洁身自杀的觉悟,人格之高尚令人崇敬。

    读《情圣杜甫》一文,感叹杜工部的心灵高洁。他不趋承人,却富于同情心,最关注社会底层。他的写实性诗作,真情详透,淋漓尽致,大开大合,详实反映了中唐之后社会的战乱痛苦,民生艰辛。“用极少的字表极复杂极深刻的情绪”,首屈一指。梁启超对于杜甫的剖析,于“真即是美”的体会,可谓深刻。非在此引用不能言及其一:

    “依我所见,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爱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因为爱美本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诉人生苦痛,写人生黑暗,也不能不说是美。因为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别人起快感。痛楚的刺激,也是快感之一。例如肤痒的人,用手抓到出血,越抓越畅快。像情感恁么热烈的杜工部,他的作品,自然是刺激性极强,近于哭叫人生目的那一路,主张人生艺术观的人,固然要读它。但还要知道,他的哭声,是三板一眼地哭出来,节节含着真美,主张唯美艺术观的人,也非读它不可。”

    此书虽未读完读透,于老子孔子,屈原杜甫的作品,已心向往之。好的老师,不就是如此带人进入美和崇高的世界么?

    2017-0113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托马斯·福斯特,梁笑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04

    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 - A Jaunty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s Favorite

    Literary form by Thomas C. Foster

    世间好的小说无数,自己看的书大多为非虚构。看小说算是门外汉,时候又不多,关于阅读技巧,能学就学,这本入门书,便是极好的开始。作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的教授,书的内容也像大学课程的讲义。

    以一篇简短的西欧小说史开始,作者描述二十世纪欧美小说的变化:其创作,感染力,面临的困境和以马尔克斯,卡尔维诺为代表的复兴。小说类文学形式的特质:开始,结尾,风格和人物介绍。随着作者的指点,从小说开篇的18个信息(文体,腔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态度,时间框架,地点,主旨,主题,节奏,人物,期望,导读等等)。到采用哪个人称,故事里的道德观,语言的素朴,词语的造就,角色的创造,主角的性格特征,章节的使用,局部和整体,魔幻现实主义,读者裁判作品的意义,词语的魔力,有生命的句子,元小说,拉美文学大爆炸,哲学在小说中的反映(如浪漫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等等。

    其中也有作者总结的好些法则,如:

    意识流叙事法则:对意识的所有表达都是任意的,是虚构的。

    小说悖论法则:小说出自强烈的个人痴迷,但作者随后一定要敞开这一痴迷,让读者读到。

    宇宙关联法则:每部小说都是从其他小说中生长出来的。

    小说思想法则:如果小说本身很糟糕,它的哲思再好也没用。

    初读起来一头雾水,看到后头越发精彩的教科书,书后列举了一些有名的小说批评论著:

    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的想象》(1981,写于20世纪30年代)

    约翰·巴斯,《星期五的书》(1984)和《更多的星期五》(1995)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1967)、《文本的愉悦》(1972)、《写作的零度》(1968)。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1963)

    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1988)

    E. 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1927)

    约翰·福尔斯,《虫洞》(1998)

    约翰·加德纳,《论道德小说》(1978))、《小说的艺术》(1983)、《如何成为小说家》(1983)

    威廉·H·加斯,《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1970)、《词语里的世界》(1978)、《词语之家》(1984)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1884)

    杰罗姆·克林科维兹,《自我显现的词语:小说作为语言,或者语言作为小说》(1984)、《美国小说实践:从霍桑到当代作家》(1980)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1992)、《写作实践》(1997)、《意识与小说》(2003)

    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1921)

    弗兰欣·普罗丝,《像作家那样去阅读》(2006)

    阿兰·罗伯-格里耶《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

    罗伯特·斯格勒斯,《讲故事的人》(1967)

    罗伯特·斯格勒斯和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性》(1966年)

    简·斯迈利,《看小说的十三种方法》(2005)

    2017-0114

    夜航西飞,柏瑞尔.马卡姆著,陶立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

    West with the Night by Beryl Markham, 1942

    电影看得不多,电影原声带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a.k.aOST)却总喜欢。John Barry的那卷Out ofAfrica,百听不厌。这部获7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根据丹麦贵族KarenBlixen(布里克森,1885-1962)1937年的自传改编,描述1913年,28岁的她到东非肯尼亚与表兄结婚,管理祖上庄园的故事。由RobertRedford,Meryl Streep主演。浩瀚雄伟的非洲大陆,在辽阔的蓝天下,飞机视野里的美景,印象极深。

    片中的Karen的情人,丹麦的Denys Finch Hatton (丹尼斯·芬奇·哈顿,1887-1931),是当时著名飞行师,1931年5月14日,不幸死于飞行事故,年仅44岁。除了Denys,Karen的飞行技术,得益于另外一位,创下无数飞行记录的飞行员TomCampbell Black(汤姆.布莱克,1899-1936)。

    在飞机刚被发明,人类开始探索天空的年代里,杰出冒险家的故事,令人心旷神怡。与Karen, Denys, TomBlack,还有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的作者,1900-1944)认识的飞行界精英里,还有一位英国女飞行员,冒险家Beryl Markham,她是首位独自驾驶飞机由英格兰飞越北大西洋的飞行员。这本《夜航西飞》,就是她的自传。

    白人姑娘Beryl Markham (1902-1986),四岁起就在非洲生活,对飞行的热爱,超人的驾驶技术,和对飞机的了解,最终让她在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脱离了西方世界的规范束缚,活在只属于她的小星球上。在人们心目中,她成为一个女性版本的真正的”小王子“ -拥有非洲无法给予的现代教育与飞行技术,让她在现代和古老两个世界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于古老神秘非洲大陆的好奇,除了BBC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便来自如Outof Africa,Casablanca,或TheEnglish Patient这类电影。去年读完《小王子》,网上挖掘通读了一番飞行师Antoine deSaint-Exupéry的人生故事。那个年代相关的人物,包括László Almásy(1895-1951),Charles Lindbergh (1902-1974),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才慢慢浮现出来。这部《夜航西飞》,算是《小王子》的续集。

    一个遥远,已逝的非洲,一种孤独的工作,夜航,独自认识自己的过程。

    01/30补记:

    上世纪初期,不少西方女性独自冒险到古老的大陆,亚,非,南美洲等处宣教。她们拥有与男士媲美的智慧精力,在坚毅吃苦上更有胜之,她们苦于由于当时西方社会的限制,事业上无法与男性竞争。这些女宣教士在另一个世界里,事业的发展,带给了所传播国家的教育,医学,法律,科技各方面极大益处,从她们的生命经历,看到上帝的恩典。

    2017-0115

    亦舒小说集,书旅自编,2016-12

    我有一位侄女,喜欢看亦舒的小说。为了讨她欢喜,自己制作了一本亦舒小说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爱书人多半是拿书相赠吧。亦舒的小说多如牛毛,就像张学友的歌,精粗混杂。没那么多时间都看,于是上网查了一番,专门的亦舒书友群里,聊到最喜欢的前三名,不少朋友重复提到的,找了十本,合集做成Kindle版。这是我所选的:

    圆舞

    她比烟花寂寞

    人淡如菊

    流金岁月

    我的前半生

    喜宝

    真男人不哭泣

    朝花夕拾

    阿修罗

    玫瑰的故事

    《圆舞》是一中篇,书名取一种成组跳的圆形的舞蹈。讲的是女孩周承钰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感情的探索,与义父傅于琛之间感情的起伏。几年前读此书时,也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者对于一个人的内心描写更加细腻,但亦舒的小说,已算是不错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私人翻书笔记 2017-01 (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m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