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有感

作者: 默存y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00:34 被阅读35次

曾于几年前相继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我们仨》,可能是自己道行太浅的缘故,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围城》这一经典大作的伟大之处。也因为对杨绛生平不甚了解,故而不能体会一个近百岁老人在书写“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悲伤且从容。

买了Kindle后试读的第一本书是罗银胜的《杨绛传》。我是向来不喜欢传记的,也不太喜欢立传的行为,更不喜欢一些传记中不实的夸大吹捧。支撑我读下去此书的动力是曾经感悟略浅的《围城》和《我们仨》。

读《杨绛传》有感

(一)旁行书满腹,同梦笔生花

虽然是“杨绛传”,但是“钱钟书夫人”的标签仍然是贯穿全书的。钱、杨夫妇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爱情真的是羡煞旁人!相识于清华园的二人因“书”结缘,也因之走过一生。杨绛钟于书,更钟于“钟书”。她说,“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如果是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里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一定会嗤之以鼻,至少是一笑而过。但是,这样的话杨先生说来却是极其动人的,因为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深爱着丈夫,不是因为他是钱钟书,只因为他是爱人。

为了照顾好丈夫,她学起了“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做羹汤”的卓文君,放下了富家千金的架子去菜市场买菜,用纤纤细手劈柴做饭,洗衣捡炭。同时,钱钟书怕夫人过于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尽管洗的一塌糊涂需统统重洗,但这般的体己也着实令杨绛感动不已。杨绛在英国生下女儿钱瑗,住院期间,钱钟书每日来报不是弄坏了家里的门就是打破了家里的厨具,夫人都说“没关系,我回去收拾”。于此,谁能想到著就《围城》的文学昆仑居然“生活不能自理”?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这样的妻子谁又会不珍惜赞誉呢?

读《杨绛传》有感

钱、杨二人负笈英法期间,精通七门语言的钱钟书将牛津大学图书馆视作“饱蠹楼”,饱览天下诗书,杨绛也和在清华园一样伴读左右。回国后,他们历经了内乱动荡、新中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但依然初心不改,携手相伴。所以,有钟书著就《围城》,杨绛写成《洗澡》并翻译了西语原著《堂吉诃德》。

(二)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

或许真的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熬过了种种艰难,却逃不过注定的生老病死。1996年,唯一的女儿钱瑗突发骨癌,年迈的杨绛瞒着重病中的钱钟书,奔波于两家医院同时照顾着丈夫和女儿。1997年,年仅59岁的钱瑗离世。1998年,钱钟书在哮喘、膀胱癌的煎熬随女儿离开了杨绛。独女、丈夫的相继离去,带给杨绛沉重的打击,但摧毁不了这位坚韧的耄耋老人。

读《杨绛传》有感

“我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如此地顽强。为了继续“钱学”事业,年近期颐的杨绛夜以继日地整理钱钟书留下的两百余本读书笔记。这些笔记多为手写,涉及中、英、法、西、阿拉伯文等著作,经过岁月洗礼,或残缺,或模糊。我仿佛看到老人摩挲在纸稿上的情景,也感受到她在整理已故人留下物件时的悲痛难忍。没有坚强的杨绛,何来今天的“钱学”?

之前,读《我们仨》,最读不懂之处就是第一章描述的梦境,不明白为什么写梦里的万里长城。此时,恍然大悟。与丈夫和女儿走失,如同身在梦境不真实,艰难如万里长城无边无际。

摘:                                                      《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离别。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戚。

                                                    (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人说,博学审问易,慎思明辨难。杨绛,这位世纪老人真的向我解释了这句话的深意。罕见出席公共场合的杨先生在向清华大学捐献了自己和丈夫的所有稿酬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对学子们说道,应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这位老人的一生不就正是如此吗?不因为是“钱钟书夫人”任凭恭维,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百岁仍笔耕不辍。善待他人,简朴一生,不为名利追逐。在走到人生边缘的百岁之年,先生说自己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她真的做到了“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无论是作为翻译家、作家的杨绛还是“钱钟书夫人”的杨绛,在她自己看来,都只是杨绛。

我有幸在出国的当头读到此书来对照具有大家风范的杨先生言行反省自己。通读全书后,我反观自己,甚觉惭愧。一来,同样作为伴读陪着公派留学的丈夫漂洋过海求学,我既没有杨先生对生活上稚气如孩的丈夫的包容体贴,也没有先生在何时何地都能求知若渴的自觉自强。二来,生活上,我既没有先生“甘当一个零”的含忍大度,也没有先生大难临头屹然不倒的沉着从容。

相关文章

  •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 初识杨绛是在初中时读到的一篇介绍她的百岁生日的文章之中,再读杨绛是在高二时《我们仨》的中篇...

  • 读《杨绛传》有感

    杨绛先生如水的生活态度令我感叹,经历过人生百态的人不免觉得一切都应该归于平淡,“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

  • 读《杨绛传》有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两个心心相印的灵魂,一个温馨和美的一家怎么就这样走散了呢。 如果说钱先生是...

  • 读《杨绛传》有感

    在一个略带倦意的下午,无意中在学校中遇见了这本《杨绛传》,总认为,所有的人与事都不是偶然发生,我想没本有缘来到我...

  • 读《杨绛传》有感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 读《杨绛传》有感

    这是记忆里第一次读人物传记,因为读了《我们仨》,被吸引。 说实话,《围城》我没有读过,也没看过电视剧,只知道那句有...

  • 读《杨绛传》有感

    1.教育:孩子的教养大多来自于家长,杨绛先生的父母对杨绛的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榜样作用。杨绛先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

  • 读《杨绛传》有感

    晚饭后,拿起搁浅已久的《杨绛传》一下被书里的优美文字,动人故事吸引,一口气读完。 为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感动...

  • 读《杨绛传》有感

    这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温情追思杨绛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向杨绛先生致敬。 参透杨绛先生的百...

  • 读《杨绛传》有感

    曾于几年前相继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我们仨》,可能是自己道行太浅的缘故,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围城》这一经典大...

网友评论

  • 一颗桂味:《我们仨》里的梦境看完之后让人觉得很难受,想起书末杨绛这样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默存y:@一颗桂味 是的~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本文标题:读《杨绛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og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