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类电影。
当其它电影的所属国或是中国,或是美国的时候。
它的所属地——
巴勒斯坦被占领区
这类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
从一看到它所属的“国别”,就有一股浓郁的悲伤扑面而来。
天堂此时
Paradise Now
2005-09-07
导演:[荷兰]汉尼·阿布-阿萨德
演员:[以色列]卡伊斯·纳塞夫
[以色列]阿什拉夫·巴姆
01
一提到中东,几乎多数人的下意识,都是是非之地。
中东这片土,最能成为人们谈资的也是它由来已久的纷乱。
几个晚辈围着年长一些的先生,嗑着瓜子,听着书。
就像是在说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
可是那段历史颠过来、倒过去的说,也无非是些事外人看的门儿清。
《天堂》这部影片,搁在首位的亮点就是它的剧组构成。
编导汉尼·阿布-阿萨德,生于巴勒斯坦的荷兰籍。
男主卡伊斯·纳塞夫,以色列籍巴勒斯坦裔。
男二阿什拉夫·巴姆,豆瓣简介只有一句说明了是以色列人。
一溜都是与巴以有关的人,讲的也是与巴以有关的故事。
但是他们聚在一起,也不讲历史,也不讲纷乱。
只单唠了些“关于人肉炸弹的那些事儿”,就已经让人窒息。
摆在这里的中东,再不是曾经那个可以说笑着当谈资的话头。
而是真真正正的,鲜活的,关于人的故事。
说它讲的是关于人肉炮弹的故事,但实际上全片从头到尾没有半点血腥。
甚至,就连一个流血的镜头都没有。
大环境一拉下来,统共就三四个中心人物。
说的是两个被选中做人肉炸弹的小伙子的故事。
偏偏还絮絮叨叨地拍了一个多小时,多少乱纷纷的人在这里面都成了背景。
明明按题材该分在剧情片,导演偏偏给它整成了现实片。
关于剧情的走向,导演也没给个明确的方向。
大篇幅的水平镜头下,装的是众演员们除了悲伤、迷茫以外,就没有太多其他情绪的脸。
好像导演在说,你看吧,这就是中东的现实。
我只告诉你,这里的中东真正的模样。
于是,只按着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动机,简简单单就能将他们三等分划。
02
第一类,是以男主塞德为主,投反抗票的“恐怖分子”。
塞德(卡伊斯·纳塞夫 饰)是个地道的巴勒斯坦人,拥有着难以割舍的悲惨身世。
塞德的父亲,被判是通敌分子。
至于他父亲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塞德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塞德母亲说,他父亲所做的都是为了家里人。
外界说,通敌叛国的人就该死。
一回到家,面对的是亲和的母亲,和跟他嬉闹的弟弟。
一出门,头顶上压下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新闻;
周围遍布的是“杀光通敌分子周围人”的言论。
塞德从片头一入镜,伴随着的就是那双盛满了悲伤和迷茫的眼睛。
明明所有的事,都似乎与他无关。
但的的确确,所有的事都需要他来承担。
当接到被选做人肉炮弹的任务时,塞德整个人都像是懵的。
相比于接到任务后,兴奋到无以复加的伙伴,塞德似乎一直都很迷茫。
他甚至还问他的导师,“任务完成之后呢?”
导师信誓旦旦地说,“你们的灵魂会结伴回家”。
可是他不停敲击的手指,却早已揭穿了这个脆弱的谎言。
塞德似乎也早已了解,关于天堂,可能真的是个谎言。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明确的相信过。
但是对于做人肉炮弹这件事呢。
他也徘徊过。
在事情破败之后,他与同伙人失散。
塞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返以色列区,企图在人多的车厢引爆炸弹。
可是塞德最终退却了。
因为一个孩子。
于是他转身回家,兜兜转转,像是绕了一整个城市。
走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人,心里还是很烦。
他有着温和的母亲,淘气的弟弟,甚至还有一个刚刚相恋的情人。
他有太多的割舍不下,通片看下来,他是那个最不该去做炸弹的人。
但是修表店里贩卖的录像带就像是个残酷的笑话。
通敌分子的录像带要比烈士诀别书更贵。
就好像,通敌家属的身份要比烈士家属来的更为沉重。
如果说巴勒斯坦就是个令人窒息的地方,那么塞德就是那个最窒息的人。
巴勒斯坦的风太大了,所以会有打不着的火柴;
关不起的窗。
永远无法过滤干净的水;
走不过去的路;
还有人人都笑不起来的脸。
这一切,真的,太沉重也太无力。
如果不反抗,就真的只能这么过一辈子了。
苏哈曾经问他,“为什么选电影院?”。
塞德也曾经反问,“为什么是我们?”。
问题太沉重,谁都解答不了。
既然命运无法怪罪,那么只能将怨气归于敌军。
如果不是以色列,父亲就不会通敌。
错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一整个世界。
于是,炸弹的闪白亮起。
原来这世界真的没有天堂。
03
第二类,是卡勒德所属的“懦夫”。
卡勒德(阿什拉夫·巴姆 饰)不同于塞德,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灵魂。
甚至,他过于纯真的性格,在整部片子里,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作为兄弟,他是极仗义。
在上级已经认准了塞德通敌的时刻,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援、力援伙伴。
作为烈士,他是最积极。
在接到人弹任务之后,不同于塞德的迷茫,他是真的很兴奋自己要成为烈士。
虽然,他其实并不懂得,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年轻气盛、疾恶如仇。
面对被敌军打断了一条腿的父亲,他大言不惭地说,
“如果是我,宁愿断两条腿。”
面对摄影机,他慷慨激昂的宣读着手中的烈士诀别书。
激愤到塞德这个旁观者的情绪,都被感染。
可是就是这样的壮志勃勃,在一直出故障的摄影机面前成了一个可悲的笑话。
于是,所有的雄心壮志,在他见到妈妈做的饼的那一刻,瞬间化为了乌有。
“妈,趁我还没忘记。在阿尔·阿尔盖达有水过滤器,比卡纳泽的要便宜,你去那里买。”
他说。
说破了天,这也不过是个才二十多岁的被拐骗的孩子。
相比于塞德的心思成熟,卡勒德就像跟着荆轲去刺秦的秦舞阳。
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这世界上有天堂。
那个被所有人合力编织出来的成人童话,只有他一个是真的相信了。
再到后来,在苏哈的声嘶力竭之下,他终于明白。
哦,原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他也开始学苏哈的话。
回去吧,这样盲目送死是没用的。
他真的懂了苏哈那番话吗?
不见得。
他所说的不过是个借口。
他在害怕。
他怕死。
他懦弱。
可是导演又让他显得如此的顺理成章。
是的啊,也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04
最后一类,是苏哈和杰尔马一类的“知识分子”。
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其实他们不过只是比旁人更多了些见解。
但实际上,在“到底该如何做”的问题上,他们比谁都支吾。
苏哈作为英雄之女,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佼佼者。
她自一回来就表示,对恐怖袭击以色列的不满。
她的言论,似乎更贴近身处中国的我们。
就是啊,如果打不过,为什么还要去送死?
杀害了那么多的民众,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又换不回自己的国家。
到底,为什么呢?
苏哈口口声声地说,除了恐怖报复,还会有其他形式的抗议。
结果通片下来,她只不过提了个,与以色列谈人道。
卡勒德都不信。
与敌人谈人道。
原本就很可笑。
没有军队,力量不足,是谁都知道的现实。
也似乎是谁都改变不了的命运。
苏哈声嘶力竭地呐喊,埋怨,说到底,也不过是对整个世界无力的宣泄。
至于,另一类杰尔马,则是更为糊弄的一方。
他更像是传说中,那些劝别人去死的圣人。
他一边在编造天堂的神话,另一边又在叫人不要去看死去的惨状。
他一边在鼓吹“灵魂结伴回家”的谣言,一边又在为送别人去死感到自责。
他是巴以地区焦虑的结合体,一定要做些什么。
就算是以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因为只要这样,自己就能感到安慰。
在这无力的社会,“我”还一直在奉献。
但其实说到底,这也不过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三种态度,寥寥几人,九十分钟,说尽了巴勒斯坦平民的现状。
如果现实果真无奈到无力支撑了呢?
导演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这么沉重的命题。
谁都不会解答……
通片累积的压抑情绪,在一片闪白过后只剩了沉默。
没有片尾曲,黑底白字的滚屏在荧幕上静悄悄地走。
寂静的影院,仿佛带着所有人回了趟巴勒斯坦。
感受那种沁入骨髓的窒息……
图片来自网络
文末点赞~
喜欢小朕,点个[关注]再走呗o( ̄▽ ̄)d~
想要资源的小伙伴,点赞私我φ(>ω<*) ~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