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前两个要素,第一是观察,第二是感受,要求人们准确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观察,什么是自己的评论,什么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是自己的想法,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第三个要素就是:需要。也许是受多年的教育影响,也许是受家庭成员日常沟通方式的影响,许多成年人,似乎都不太注重自身的需要,更不会去注重对方的需要。遇到问题的时候,开口之前,大脑不会去思考自身和别人的需要,反而会着急去评论,而评论最容易使对方感到被批评。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只要话语中带着批评的意思,实际上都是间接在表达我们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人们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多半时候对方都会作出积极的回应。反之,如果遇到事情首先倾向于别人有什么错,就只会让沟通越来越糟糕。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家人之间相互表达需要的行为,显得非常稀少。作为最亲密的家人,彼此总误以为“我一个眼神你应该就知道我要什么啊”“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还需要我直说吗?”人们认为彼此有了足够多的了解,对方就一定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问题是,人都是时刻在变化的,人的需要也会因环境、心情、身体等各种因素随时变化。物质上的需要,人们很容易就会说出来,让父母帮忙倒杯水,让配偶帮忙点个餐,让孩子帮忙提个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情感层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中国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
《非暴力沟通》作者米歇尔.卢森堡的母亲,在参加儿子主办的研讨班时,中途突然离开,很久后才脸色苍白地回来,作为儿子,又作为研讨班的主持人,米歇尔.卢森堡询问母亲怎么了,老人称:“36年来,我一直生我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今天我才意思到,我从来没有和他说过我想要什么。”
在社会文化、家庭传统以及自身认知的影响下,很多女性潜意识里在表达需要里会感到别扭,似乎自己提出了需要,就像做错了什么。
一个忙碌了一天家务的妈妈,她很想晚上安静地休息一下,她可能不会直接说:“我今天的工作时间太长了,累坏了,晚上需要休息。”她有可能会说:“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有歇过,我洗了所有的脏衣服,收拾了所有的房间,准备了一日三餐,还去了医院……我是否可以……?”
如果她不能准确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要,有可能就会被身边的人忽视掉她的需要,她内心的需要也不会得到满足。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很多时候她都会为了家人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需要,也可能会为了全家人的开心,而委屈求全。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她只会越来越疲惫,心里也会越来越不平衡。她只有正视自己的需要,调整家务的分配,真诚对待每一个家人,真诚对待每一天的自己,她就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家人也会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她。
不管是哪种人际关系,人们只要真诚地开始谈论各自的需要,而不是评论、指责对方,就会很快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非暴力沟通不仅把“需要”称为第三要素,还把它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想要很准确地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可以在前面两个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练习:
1. 你这么说,我很生气,因为我需要被尊重。
2. 你将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这让我很失望,因为我需要文件能得到妥善的保管。
3. 看到你将今天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了,我很欣慰,因为我需要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先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实,然后陈述自己的感受,再表述自己的需要,就这么简单,就可以完成非暴力沟通的前面三个要素。明天我们一起来温习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请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