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用7张照片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1】
他的背景
1.
年轻时候的宋晓光宋晓光出生在60年代。初中毕业后就出来工作,先后在火柴厂、酒精厂和手表厂工作过。
2.
最初的行者书屋1990年,这一年宋晓光26岁。也是在这一年“行者书屋”开业。
它最初的样子,是书店外面做书摊,里面是书铺。挂在书店外面的两块匾额“行者书屋”,分别出自省书协副主席张乃田、蚌埠市书协副主席王心瀚之手。
直到今天“行者书屋”已经将近30岁了。书屋主人也已经50多岁了。
3.
虎妞虎妞的妈妈是宋晓光捡到的一只流浪狗,在虎年生下了它,又因为是个姑娘,起名“虎妞”。如今虎妞已经和宋晓光相伴8个年头了。
【2】
现在的他
1.
现在的“行者书屋”2000年行者书屋搬了新家,搬到了一个更大点的地方。四十多平米的书屋,容纳了近万种书籍。都是以文史哲经为主的社科类图书。
宋晓光骄傲的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像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都在行者书屋设立了经销点。档次较低的也要是译林这个级别的。
2.
在行者书屋中读书的宋晓光行者书屋秉持“售书、导读、育人”的理念,坚持盗版书、武侠书、新派言情书三不卖的原则。
这里时常可以见到很多有名气的书画家、记者编辑、作家、教授、离休老人、甚至有很多电视、报纸上经常见到的党政领导……大家围坐在小书屋,就某一本书,相聚畅谈,各抒己见。
3.
部分聘书宋晓光酷爱读书,以文史为主。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中文古典名著到外国文学经典,从《鲁迅全集》到马列理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光是《二十四史》宋晓光断断续续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才读完。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让他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文化学者。被多所高校聘请成为客座教授和读书顾问。
4.
宋晓光收到的部分信件和贺卡。讲一个好玩的小插曲:卖旧书杂物的夏老板捧着一摞信件来到行者书屋,一进门就大声喊,宋老师,你要去告邮政局,你的很多信件他们都没给你投递。
宋老师接过信件一看明白了,这是这些年收到的一部分贺卡、会议通知之类的都没有拆封,随手同废旧书报放在一起,就被宋晓光母亲处理掉了。
夏老板看到没有拆封的信件,误以为是邮政没有投递。
【3】
宋晓光和行者书屋的故事
行者书屋主人自述:“创办和坚守社科类学术书店的人首先要是一位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必须有与自己死磕的精神,还要有一种人文情怀”。
我将用文字的形式讲述他和行者书屋的6个故事。
1.
南京“先锋书店”被南京市民评选为南京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
宋晓光说,先锋书店的老板钱小华,和我很早就认识了,他最初是在南京夫子庙一带做了一家小书店,我做书店比他还早几年。
但是我和他不同,他做书店有他的一套经营方式,而我是把做书店当成一种我的生活状态。
对于书店卖文创礼品之类的,我是不大赞同的。我们书店很纯粹就是只售图书,店内常年备有的零食和读者过来喝的茶也都是免费的。
宋晓光这些年都是一个人在经营,从早上九点开门,到晚上七点关门。
除了有一次因为急性阑尾炎做手术,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在这近30年的时间,宋晓光从来没有休息过。
说起书店的书籍种类时,以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社科类书籍为主。宋晓光很骄傲的说,我的书店里的书80%在本地区,别的书店是没有的。
为什么别的书店不愿意卖社科类书籍时。宋晓光说了两点:
首先:是折扣问题。一些好的社科类书籍,都是像国家级出版社这样等级比较高的出版社出版的。
这样的书折扣都是比较低的。像大众读物教辅类书籍,折扣都是非常高的,大概四折五折就能够进来。书店自然利率就很高了。
其次:是现金结账问题。等级越是高的出版社,越是要现金结账。
像我们信誉比较好的,最多就两个月的账期。很多大书店没有这么多现金周转,而这类书销量又少,所以他们很多书店是吃不消的。
从其他的出版社进书,比如安徽人民、江苏文艺,赊销来的书,书店没有什么风险,但是书的质量却不敢说。
行者书屋书签4-22.
说到在书店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宋晓光说,这几年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线下书店衰落了很多。
很长时间,书店都处于维持不下去的边缘。宋晓光说了两个小故事。
张睿先生,祖籍江苏南通,在上海某一中学教书,退休后定居在老伴的故乡蚌埠。
年近80岁的老先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行者书屋是老先生来的最多的地方。
在得知宋晓光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老人家将自己20万的存折放在行者书屋,不仅自己使用,还把孙女的购书计划也列出来。
宋晓光婉拒了老人家两次,毕竟这样的人情还是太厚重了。
原蚌埠海军士官学校政委文燕生在2010年得知行者书屋经营艰难的时候,很动感情地讲:
无论如何,行者书屋一定要进行下去,不仅是读书者最后一块自留地,还是蚌埠市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
晚上回家,就列出了一条长长的待购书单交给行者书屋。还发动周围的战友,前来购书支援。
行者书屋书签4-33.
现在的行者书屋,橘黄的台灯、老式的藤椅、冉冉飘出的茶香,宋晓光刻意营造一种读书交流的氛围。
在书架旁,小桌子边上。时常可以看到,知名的书画家、大学教授、各类文学作者、离休的老人、高校学子……围在一起,就着某一本书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种场合如果能有幸参加一次,定会受益良多。
十几年前,有一个老先生,退休之后偶然发现了小书屋,每隔十天半个月来逛逛。
老人家想寻找一部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合作的《护生画集》,苦苦寻找了很多年,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却在小书屋发现了。用老人家的话说,当时的心情“就像发现了一件宝贝”。
南京有“先锋书店”,北京有“万圣书园”,上海有“鹿鸣书店”。
一些走南闯北的蚌埠读书人,常常骄傲的说,书店的规模我们比不上,但论品味档次,我们“行者书屋”一点也不逊色。
每年过年,从各个城市回来探亲的人们,总是忘不了去行者书屋坐一坐。就像自己家的书房一样。
行者书屋书签4-4讲两件比较好玩的事情。
外地来到蚌埠上大学的新生,询问老生,蚌埠有没有好点的书店。
老生笑着说:你请我吃顿饭,我就告诉你。吃完饭,老生领着新生来到了“行者书屋”。新生大呼:这顿饭请的太值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蚌埠市的一位女士,牵着自己读中学的女儿来小书屋。
这位女士说,自己读高中时就经常过来看书买书,现在也带女儿来看看。听到这里我很是吃惊,真是又感慨,又欢喜。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市。如果你来到蚌埠,一定要去行者书屋看一看,你会因为一个书屋爱上蚌埠这座城市的。
宋老签@毕歪歪 采访于2018年2月28日。
写在最后
大概是早上九点多的样子到达行者书屋的,第一次面对面采访,有点紧张。
进店里,拿了一张放在小桌子上的名片,宋老师问:要买什么书呀。冲着宋老师嘿嘿笑了一下,又跑出来了。
在外面溜达了一圈,才壮着胆子进去。大概聊到十一点半的样子。
我出书店,走在路上,仍然沉浸在宋老师讲的话里。
一生挚爱读书,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书籍,只为爱好,只为了好书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去阅读。
恍惚了一下,这一刻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没有功利,没有急躁,看一本书,只因为喜欢。
就像爱一个人,只因为是爱情。
想起木心的一句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