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性,就是臣服于事物本身的规律,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出自己最好的选择;所谓非理性,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规律,而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
——武志红《复盘:关于“思维”主题的回顾》
“顾客就是上帝”的由来
中国有句话,领导们要求下面的人时常说,“客户就是上帝”。这个话的来源是这样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搞了很多年的计划经济,东西不够,都凭票证。到饭馆吃饭,除了要有钱,还要有粮票。买衣服,也要凭布票。所以,商店里面的售货员就是大爷,你要求他。
我记得小的时候,商店都是有柜台的。买什么,他去给你拿,你如果要挑来拣去,他肯定不高兴。所以,我经常在商店里看到售货员和顾客吵架。后来,开始搞市场经济了,最初的几年东西还没有那么多,所以,售货员还是服务态度不好。于是,中国就开始提了一个口号:客户就是上帝。其实,客户是不是上帝,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东西卖不出去,挣不到钱,客户自然就成了上帝。
现在是供给过剩的时代,多数商品都是过剩的,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上帝太多,商家分不出谁是真上帝,谁是假上帝。
——宁向东《130讲:甄别管理 | 客户不都是上帝》
靠近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你属于哪一类?
一个人要认清自己,首先得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简化一下,是这样的:如果上司交给你一项紧迫的任务,困难重重,而且要限期完成,如果完不成,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做到了,你会升职加薪,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么,你接到这个任务以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供选择:
第一个,你首先想到的是上司承诺的升职加薪,还有随后带来的巨大机遇。
第二个,你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任务中间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失败以后面临的后果。
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呢?首先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人格。
选择第一种答案的人,是靠近型人格。主导他行为的心理因素,是能得到积极的后果,而不是避免消极的结果。而选择第二种答案的人,是回避型人格,主导他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回避消极的后果。两种人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会在为人处世上显示出极大的差异。靠近型人格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冒险性比较强,喜欢挑战。回避型人格性格稳妥,适合比较细腻的工作。
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人格,在具体的工作规划中,当然就会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一份冒险型工作,靠近型人格的人可能会跃跃欲试激情四射,主动加班不在话下。但是回避型人格的人,却意兴阑珊,每天都被扑面而来的困难打击得体无完肤。而在另一种重复性工作情况下,靠近型人格的人因为重复枯燥,被折磨得抑郁消沉。回避型人格的人,却如鱼得水,每天都处在安全区,当然如鱼得水。
——佩格·斯特里普、艾伦·伯恩斯坦《放弃的艺术》| 林走解读
1. 争论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2. 在一些事情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如果对方的看法,你并不能认同,那么你也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3. 有一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无论别人怎么侮辱他,他都能不动声色,继续谈笑风生。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看法没有任何关系。
4. 指责别人,就好比是把别人告上了法庭,强行把别人放在了被告的位置,对方也只好为自己辩护了。
——道格拉斯·斯通《高难度谈话》| 闫霖解读
财产权利得到保护,自由权利与生命权利才有保障
作者认为,要使一个社会繁荣,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财产权利。美国开国精英们也有类似观念:通过勤劳与智慧拥有一定财产的人才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才叫自由人,这样的人去担任公职是出于荣誉考量,才容易有一颗公心。
作者把财产权利与生命权利、自由权利并列为三大权利。如果不保护财产权,一是会摧毁一个勤奋的人去发展与增加更多财产的动机,勤奋的人及其劳动果实也可能被人剥夺,人们就会被迫维持在一种勉强糊口的最低生活线,因为任何财富的积累都会招致攻击。经济不可能繁荣,道德也没有了物质根基。
一个社会,如果在保护财产权利基础上实行法治的自由市场经济,文明的发展就像插上了翅膀,会达到极致的繁荣。
在一个可以随便剥夺财产权利的社会中,它一定也能做到随意剥夺自由权利,最终,它甚至能随意剥夺生命权利。
——克里昂·斯考森《飞跃5000年》| 段宇宏解读
新研究:空气污染让人变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张晓波在《金融时报》上介绍了他和团队做的一项调查。这项调查希望了解每天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个人幸福感和认知表现的关系。研究的结论是,除了直接的对身体的影响之外,空气污染还可能会对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在心理健康方面,研究发现,“中国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造成的当日幸福感下降程度,相当于遭遇离婚等负面人生大事的10%左右”。张教授说,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从2004年以来中国人的幸福感出现停滞和下降。
在认知表现方面,研究发现,接受测试时,同样的个体,在空气污染严重时的语文和数学测试得分,要低于在空气好时的测试得分。而且,这种影响的累积影响比当时的即时影响还要明显。如果测试前3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就很高,那么对得分的负面影响,是空气污染水平仅仅在当天的很高的7倍。
结合这项研究,可以得到显而易见的结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在考虑经济增长时,同时也需要考虑付出的环境代价和因为环境恶化产生的其他代价。
——李翔知识内参
观点:学历史就是学方法
北大教授、历史学家罗新曾经说过,真相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是这样,普通人应该怎么读历史呢?他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回答了这个问题。
罗新认为,过去的历史教育过于强调所谓的真实和真相,所以就变成了“我告诉你真相,你把标准答案背下来记住”。其实历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罗新建议职业历史学家在培养学生、面对大众讲历史的时候,要反复强调“学历史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结论或者观点。“读历史最重要的是读别人获得历史结论时候的途径,如何、凭什么获得这个结论,又给出什么样的说服过程”。观察这个过程比读一个结论重要得多,因为它会影响你对很多事情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其实就是缺乏这种思维习惯。
另外,历史学者都面临“历史怎么写”的问题。罗新在自己的新书里采用了一个新的写作方法,不仅写历史,还把现实问题也写进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来。罗新说:“我的长处是受到历史学训练,但归根结底我是在现实中走路和生活的人,不能忘记现实,所以就把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写进去,这样做,让走过的世界在精神上立体起来了、活起来了,也是有趣的。”
——李翔知识内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