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清茶,闲话一午。时光不老,古道今御。
深夜有感
文/红叶竹马
深夜访先贤,光明照两间。
欲传君道法,故隐笔斓斑。
解得卷舒韵,能开生死关。
所寻原在己,灵火正潺湲。
又是冷秋的一个午后。早上的时候阳光很好,在看书,和那些书里久违和新来的朋友打个招呼。一时沉浸,午间的时候本有些贪睡,正好起来的时候看到时间刚好,于是就动身出发,赴之前和林老师的约,那时候也没有多想,只是想着答应了的,就要去赴约。
走之前带上了之前闻馆长惠赠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正好最近看完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深有感触,想到家风家训之于儿童教育,正是在当代的一个结合点,于是把这两本书一起带上了。
由于是中午,去三坊七巷的人又多,路上有点堵。我在车上又翻看了一遍《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看到一则《孟超然赒恤族人》,其中有一句话:“眼前至亲密戚,尚未能安顿帖妥,论学而云万物一体,皆妄语也。”当下受用。因中午恰与爱人因小时怄气,所以感觉特别警醒。又得梁章钜喜欢的一联云:“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也十分受用。
又看了一会,有得之处颇多,只是稍感零散,未有体系,便想着如果有一条“经”可以贯穿其中,再结合一些现实问题有所针对,可能看起来会更加了然。这样,就又翻了序言,看到引用的严复的一句话: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又说: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加上最近在读《道德经》,心思:家风家训如果是枝叶的话,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经典,就是“根”。如果把握这个,再看这些家风家训,就能心下了然。
但是如何用?如同不解决用的问题,就不能和当下发生关联,也就无法真正让人明白老祖宗到底好在哪里。这里严复的这句话就很见地: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结合我读的《童年的秘密》,我感到,中学为体,为道,而西学为用,为术,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一些具体技术和实证方法,一定能够使家风家训在当代重焕光彩,也是所谓“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车到了,敲开家风家训馆的大门,看到林老师的爱人已经坐在那里,我忙打招呼,接着便听到闻馆长的谈笑风生。林老师也已入坐。我们坐在天井下(这个名字也很有诗意,岂不就像天的一口井吗,天者,气也),背后是假山池塘,风水颇好,真有福人居福地的感觉。我说这里真好。闻馆长笑言:觉得好就当做自己的家,常常过来。心下了然。家并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套房里的空间,它更是心所适之处,只要有缘,为何不能常来常往?这不过像是从地球这个旅店的一间走到另一间而已。
午话是轻松的,愉快的,伴着清茶和清风。更重要的是佳士频频来临。先是中医世家的董老师(想起来董奉),他在小区里种了不少中医草本植物,用心照料,需要时马上取用,也不收人分文,实是济世情怀。还有研究编剧的张博导,她给我们带来许多家风家训展现的实用思路:如用沉浸式戏剧,可以在展览中间依据场所营造一些表演空间,人在其中表演,参观者到时即可看到,还可和演员互动等。她打了个比方,这就好像在参观真人蜡像馆时,突然看到蜡像馆动了起来一样。同时,家风家训的图文很多,可以利用网站、公众号、小视频等自媒体进行传播。
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在流行的相声对话的手法进行演绎。讲到这里,正好从事电视编导的黄兄加入进来,就谈到了近来很流行的过去和现代对话的形式,可以让一个现代人去采访古人,满足古人的遗憾等。由于“满足遗憾”是符合人性的一种脚本设计,因此不少用此方法编写的剧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然而,在我们谈到方法的时候,让我深深感到需要思考的是,假如没有真正启迪人心的东西,而又传播得快,那会怎么样呢?不过是给这个汪汪的信息海洋又添一个热浪而已。古人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惟有内在充实,才有可能大而化之。现代传媒学却常常反过来了,越是浅薄的,流传得越快,结果不过给身在枷锁中麻木的人一点放风时的娱乐。
我们可以满足人性的合理需求,但不能利用人性去营销,这样,即使我们在营销上很成功,但最终无法提升人的心性道德,就违背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家风家训的意义。
一边听一边反思,林老师的话深刻而有见地,她也说要结合当下,结合教育和医疗这些关切的问题去做。我正好就把我关于儿童教育的想法分享了下,随后便和董老师、张博导和她的学生一起去参观展馆,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布置。从张博导不多的行动看得出来,她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善于把事情具体落地。
接着两位心理学老师(包老师和陈老师)也加入了对话。真是群贤毕至,让我不禁想到,有德斯有人,有人便能成事。道德良知,实在是最好的风水,能够聚好人,一起做好事。
方法上的事情已经成熟,但缺乏理念作为核心将其串起来,则无法生根发芽。正如植物的种子,有核仁而生长破土。而理念需由闻馆长牵头。闻馆长提出,三坊七巷名人很多,可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涉及的八位名人入手,这样,让人在读故事时,能够有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崇高肃穆之感。接着他理出了几条线索:从历史事迹、历史贡献、家风家训几个角度入手考虑剧本。又请大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点子。
我不得不抛砖引玉。讲到要与当代人的困惑和痛点、难点结合。家风家训要传之长远,最终还在每个平凡的家庭。如果人们能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英雄事迹的同时,更了解他们为人治家的细节,相信对于他们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在这当中,适当引入一些当代教育学的理念和方法(如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解决我们当下家庭的共性问题,人们才会更知道这些传统的家风家训的价值,才会谦虚地向我们的老祖宗请教。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试问哪一个“新新家长”没有走过这些路?初为人父,为儿子“语迟”四处奔波,又看到许多同样年龄段的家长加入“鸡娃”大军,早教不断兴起,耗资不菲而收效甚微,且陷入了一种焦虑的模式。
比如说,我曾经因为教儿子一个字三十遍,最后问他这个字念什么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而很难过。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训斥、语言攻击和肢体暴力都有。近来我才反思这些问题:我教他这些很重要吗?将来他也能学会这些知识,我那么着急干什么?而且,如果由于我的着急,做的这些行为,使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偏差,那又有什么意义?孩子学习好真的能代表一切吗?培养出一个有才无德的孩子,不仅社会受害,对于家庭更是切肤之痛。
这当然也源于对我自己当年学习的反思。这些见于我的另一篇文章《一个声音——以个人经历论道、教育》,这里不再赘诉。所以最近看一些传统文化的书,有些心得体会了,感觉就是在反思自己。古人为什么说耕读世家就是最好的,读书不一定要想着当大官,有机会就出来做事,没有机会也修身养性,就是最好的一生了。林则徐的父亲曾有一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其淡薄名利如此,难怪可以培养出林则徐这样的伟人。伟大人物的伟大事功,实在是厚德载之,一方面源于祖上积德,另一方面源于个人心地的光明。这才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否则就是做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幸福感。
聊到这里林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林森的爱情故事。她感叹那才是贵族的气质。闻馆长也讲了林家的豆腐的故事。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真正触摸到这些人物的伟大。那些以一时权势煊赫当时的人物,若没有真正的德行,终将名灭于世。诚如太史公所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包老师表示:当代人有不少心理障碍,惟有让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与他们的个人经历产生链接,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共鸣感,名人才能真正从台上走进他们的心里。他同时提出现在有一种“艺术愈疗”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些心理情景剧,起到让人心灵复苏的作用。我想起了之前探索过的“愈疗珠带体”(一种诗体),确实,艺术是可以愈疗的,我自己就经常读鲁米的诗歌而得到愈疗。
除此之外,当代家庭由于结构的变化,因此需要男女共同承担,共建家庭,子女是家庭的成员,在家庭里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家庭的情爱、教育、医疗、择业、住房等等问题,也是当代人所关心的,这也是家风家训古为今用的重要领域。这样,林老师提议可以以“8090后的N座大山”为主题先构思。
聊到这里已近黄昏,大家各自离去,为这次聚会产生的碰撞而欣喜。确实,每个人都自成一个世界,仿佛一个肥皂泡一样,当我们彼此碰撞的时候,我们的肥皂泡变得更大,我们的视野也得以拓展。期待下次还有这样的碰撞。而家庭的问题,涉及教育、医疗、心理和文化等,确实是一个要跨领域碰撞的功课。
我跟着林老师、陈老师一起步行回家。一边走一边交流,我们都感到,家风家训的内核必须要解决信仰的问题,如果不能明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无法安身立命,那些家风家训也就失去了执行的动力,人们肯定会想,那么古老的东西,对我有用吗?尤其在物质主义尘嚣日上的当代,人们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因而不知足。林老师讲了现在的虚拟技术,能够让人带上一个眼镜,就虚拟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甚至他也有自己的家庭。这样,一旦他摘下这个眼镜,心理就崩溃了。当代教育的问题,跟外部环境有关,跟教育有关,重点就是信仰教育。传统文化好的一点在于,都是从道出发,执一驭万,了解人生根本的道理,才能在各种事上行出来,一生就是体道修道的过程。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比如“棍棒出孝子”,我们现在很少会用这种方式了,那是对孩子人性的一种不尊重,孩子也有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同常人一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这些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需要留心的。
而西学比较技术化,注重实操和实证,这些正好可以和中学相互弥合。以中学为体,西学的先进技术为用,在我看来是非常合宜的。只是传统文化,应当用现代语言进行解读,并且提炼其要点,类似中庸的前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用很简单的话,讲明人生的大道理。
林老师特别指出:一个人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回想起爱因斯坦说的:人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我深有同感。人性固然是自私的,但这种自私,往往无法认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难道有名有利就是幸福?我的感受是:名利越大,责任越大。德不到那个份上,简单的生活更好。这就是古人说的:“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代社会,人很难饿死,所以更多是要挑整心态,控制饮食和起居。事实上,许多的病都是由于心灵和身体失衡引起的。不大是吃不饱的问题,更多是暴饮暴食和欲望不节制的问题。
这些说起来都很简单,但行之不易。在于人不认“命”,总是喜欢求新求变,所以扰乱天下。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物质的极大丰富就能给人带来幸福这个误区中醒来,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不可磨灭的光明,了解自己本富有一切。这才不负先贤的美意。日日反省,看到自己的无知,看自己是否偏离了道,方能行远,更是为了心灵的宁静。
家风家训,由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家入手,扩及整个社会,使人心有所依,身体康健,自在生活,如果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则是功莫大焉。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偏于道,不求一时之喧哗。让我们拭目以待。愿祖宗传给我们的道和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