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裾[jū]似飞燕,袖如回雪,多彩的汉代陶俑[yǒng]——记大汉

裾[jū]似飞燕,袖如回雪,多彩的汉代陶俑[yǒng]——记大汉

作者: 蹉跎笑我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00:03 被阅读0次

    四、人俑[yǒng]的来源

    墓葬中出现人俑[yǒng],是源于远古时期的人殉[xùn]习俗,即活人为死人从死。

    人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屡禁不绝。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中就有活人殉葬的情况。商代人殉大盛,但也出现了最早的陶俑,殷墟王室墓中发现有双手绑缚的奴隶俑。

    到周代,整体社会风潮反对人殉。考古证明西周早期已经用木俑,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1(约周昭王时期)的二层台上,出土了两个迄今最早的漆木人俑。

    在制度约束和社会风潮下,贵族开始用俑殉代替人殉,春秋时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连俑殉也反对的。

    东周时楚国的俑殉尤盛。

    秦汉时期,法律禁止人殉,俑殉有所发展,秦始皇兵马俑数量庞大,是历史上唯一真人大小的俑。汉代徐州地区的楚王墓出土了丰富多彩的陶俑,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的大墓中陶俑常常几百个,组成大规模的队列。

    唐代的唐三彩本是墓葬中使用的陶俑,因技艺独到成为一门单独的陶瓷艺术门类。

    陶俑、木俑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此后才改为用“纸人”殉葬。

    五、丰富多彩的汉代陶俑[yǒng]

    从俑的功能角度,可分为侍俑、舞俑、乐伎俑、仪卫俑、兵马俑、车马出行俑。

    这次展览中几件舞俑和乐伎俑很有意思。这件出自驮篮山楚王墓的绕襟衣舞俑很引人注目,她正在跳的是长袖舞,是汉代最常见的舞蹈,《韩非子∙五蠹》中说“长袖善舞,多金善贾[gǔ]”。这种不用道具,舞长袖为特征的舞蹈现代统称为长袖舞。

    长袖舞的特点在翘袖和折腰。舞者摆动腰肢,甩动长袖,让袖子在空中飞舞,流动起伏,产生律动,以富于变化的姿态表达丰富的情感。《西京杂记》中记载:“(刘邦的妾室戚夫人)善鼔瑟击筑……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赋中有许多关于长袖舞的精彩描写,如“裾[jū]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

    她的右臂上部还有一个“五”字,可能是“舞”字的简写。

    这件搴[qiān]袍女舞俑曲线优美,姿态轻盈,搴袍是举起袍袖的意思。据小讲解员介绍表现的是舞蹈结束时收束的姿势。

    她们还有伴奏乐队,有击磬的,有吹奏的,还有抚瑟的。

    这件抚瑟女俑面前的瑟,细致而微,尾部有四个瑟枘[ruì],首部有细致的一排弦孔,虽然李商隐的诗里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但其实绝大部分的瑟是25根弦,瑟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诗经》里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盛行于战国到秦汉,衰落于唐。

    这是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局部复原,出土了2300余件各兵种的陶俑,构成强大的战阵。

    这里是彩绘背箭箙[fú]陶俑,他是名弓箭手,箭箙[fú]就是装箭的器物,展柜中放在他的脚旁,实际应该是背在背后,用穿过腋下的三根带子固定,他身上彩绘佩戴的长剑,手中应该是持弓的,可惜时日长久,都朽掉了。

    陶俑通过姿态、服装表现不同的身份、性别,女俑穿曲裾深衣,表现为衣襟下摆有一条弧线,男俑穿直裾深衣,衣襟下摆是两个圈。

    陶俑是模制,烧制好了以后,再通过彩绘表现细节,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汉代陶俑的制作程序如下:

    1、精选质地细腻均匀的陶泥。

    2、使用不同模具压制出各部件,如头、身、手、足。

    3、在土坯未干时粘合,连接处用细泥条封压抹平。

    4、用薄泥涂整体,使成为一体。

    5、入窑焙烧。

    6、彩绘各个部分的细节。

    汉代陶俑将绘画和雕塑融为一体,不追求写实,注重写意传神,正体现了汉代蓬勃向上,一往无前,富于生命活力的时代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裾[jū]似飞燕,袖如回雪,多彩的汉代陶俑[yǒng]——记大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hj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