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理课的主题是“人为什么痛苦?”
老师始终在提醒我们,用心理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弄了一条类似正弦曲线的很浪的线,用来代表问题中人的各种外在显化,强调心理学思维是贯穿在这条浪线中间的那条平衡线。
那条主线可简单理解为“积极,正向,阳光。”
老师一再强调,它不是它的本意,但说实话,我对此还是有点模模糊糊,或许真是“道可道,非常道”,烧脑的让人想揪头发,可不舍得揪,只能回头慢慢去悟。
心理咨询立足于“积极,正向,阳光”,处理问题时,先改变外部,如果不行,再改变自己的顺序。
始终围绕着自己走,目的是实现自我,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
其他的知识。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两个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是围绕“人格”说事。
而心理咨询则立足于从行为上看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两个社会效应:阿隆森效应和赛加尼克效应。
前者可简单描述为,先严后松,让人欢喜,先松后严,让人嫌弃。
后者则是对没完成的事记忆深刻。
还有一个“鲜活效应”,例如,明明孩子上学路上出车祸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被绑架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家长,因为媒体新闻的渲染,所以对被绑架更为担心。
自尊的概念,是成功除以抱负。
所谓低自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讲到概念,老师又进一步强调,概念一定要落实到点子上,也就是具象化,否则就是死的!!死的!!死的!!
比如,说“某某人在工作上很有能力”,落脚点是“工作上”,单纯说“某某人很有能力”是在瞎扯。
这让我联想到,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一定得是落实到某个行为上,除了是为了具象化之外,体现的是一种过程性的判断。
这样的赞扬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可控的行为上,而不是需要其他因素参与的结果上,重要的是给他的潜意识增加了一种认知,众多的事物,比如他的这一次闪光,是变化的过程性的,而不是刻板固定的永恒!
从而使之有持续美好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破除“执念”的一种伟大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也叫abc理论。是心理学家埃理斯创设的理论。
聆心的心理课学习笔记——2017年10月15日该疗法是医保唯一可以报销的心理治疗方案,可见其科学——学会“ABC”,走遍天下也不怕了。
这一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古希腊哲学家艾皮克迪克特斯所说的名言“一个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这个事件背后的看法所困扰。”
人在遇到一些事件时,情绪有两种反应模式: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也可称之为当下反应和过去创伤。前者属于认知范畴,后者则是动力范畴。
当这个人遇到事件时,他的思考方式是横向的,那就要引导他纵向思考,反之亦然。
即在心理助人的过程中,要遵循“逆着来”的思维方式。即与对方思维不一样的方式来助其思考。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的。
这就如同,你自己搬不起坐在椅子上的你。
老师一再强调,学心理一定要培养的是心理学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由之前的常识思维转化成专业思维。
这句话提醒了我。在接下来周一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敏锐的发现他的回答用的是常识性思维(瞧瞧,我对自己毫不吝惜的用了“敏锐”这个词,感觉自己好可爱),然后我引导他试探着用专业的数学思维去回答,学生霍豁然开朗,我自己的专业成长,在理论概念层面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写数学教学论文的切入点,太棒了。
感恩老师的指引,也感恩我自己的活学活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