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闲暇的时间里看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在微博上发现只要有关群体就某一行为发生的讨伐的新闻报道,评论中总会有人引用《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描述的概念或者原话来表达对这起事件的感想,所以自己好奇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不过通过书名加上评论中的引用自己就猜出了一二,大概讲的就是贬低群众的非理性行为。“乌合之众”这个词在我的理解就是一群毫无组织纪律的临时性群体,声势浩大但是不堪一击,不过刚才在百度查了一下该词语的准确释义,才知道“乌”指的是乌鸦。后来入手这本书之后,发现封皮上英文名是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然后又查了该书的法文原版名为“Psychologie des foules”,英法书名上都没有带有贬义色彩,虽然书里面的确对群体有偏负的评价。这本书虽然读了一遍,可能作者表达出的观点自己有些没有吸收到,不过总的来说仍然是收获满满,下面就按照小标题说说自己的书中所学。
群体的崛起
说到群体,形容它的词语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众“这个字,但是群体是在中世纪以后才渐渐变成主流,变得有声有力,让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群体的诉求,变成主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的传统和宗教在科技的面前变的苍白无力,那些恫吓人的教义在科学以及哲学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粉饰帝王威严的说辞以及华丽的装饰已经变得可笑,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一部分平民变得富裕,贵族不善经营变得落魄,导致以前长期平衡的关系变得混乱,所以以平民为主的群体渐渐占据了有利地位,所以群体渐渐登上了发声的前台。
群体的特性
至于群体的特性,书中形容的是”冲动“、”多变和易怒“、”易接受暗示和易受骗“”只受无意识感情的影响“等等,要是举例的正好有一个,就是前几天一个警务人员在用铁棍之类的武器打死一条拴在路边的金毛狗的新闻,在例如”爱狗之家“之类的公众平台转发这条新闻之后,评论区爱狗人士几乎清一色的咒骂那个警务人员,不问对错,但这些爱狗群体只看视频中展现的一面,不问事实(在狗被打死之前,已经有人被报告说被金毛所咬伤,金毛的主人迟迟没有出现,警察为了防止更多的人受伤才这么做),非常符合作者勒庞对群体的评判。
不过群体特性并不是只有负面的,否则的话主体思想没有市场( “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另外环境可以决定群体是否能够释放巨大的力量,比如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烧杀抢掠激起我们的家国恨,所有中国人奋起反抗侵略者,宁死不屈,这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模糊语言对群众的影响
书中有一句“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更大”,意思就是很多时候,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说理和论证,而是模糊的词语和套话(无贬义),因为这些词语有唤起形象的力量,群众一听到这类词语,一定会肃穆致敬,脑海中想起虚幻的场景,这种词语的模糊不清,对应不了确定的场合,所以会给人一种比较神秘的力量,比如“英特那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句歌词激励无数热血的革命者群体,为了革命利益前仆后继 ,甘愿牺牲自己的个人性命。
领导者对群众的影响以及控制
该书中的一个观点:不管是动物和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如果一个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有着强烈的信仰,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牺牲自己,那么总会有人会听从那个人,将自己崇拜对象转向自己没有那种品质的人。勒庞认为领袖的控制手段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概念或口号散布在群众中,这种断言简单明了,缺乏大量事实支持,但是简单好记,所以深入人心,然后通过不断的重复,断言中存在的漏洞也就不存在异议,再通过广泛的传播,不仅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断言会在扎根在社会的基层,造成不可辩驳的情况出现,更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通过早前的断言获得声望的领袖之后说的任何话,都会被当作真理。
该书的局限性
该书的主要内容作者在自序中就已经说明了,就是用“纯粹科学的方式……分析群体表现出的特质“,不过个人感觉作者比较偏经验主义,更多用自己的体验以及经验而非数据以及实例来描述群体的各个现象以及特点,并且《乌合之众》的分析是建立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上的,大革命中的群体是临时性的,不具有稳定性质,在该基础上进行研究,会存在瑕疵,但是不管怎么说,一部优秀的作品,会在我们的时间记忆里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虽然这本书有些地方待考据,但是瑕不掩瑜,书中很多的论点仍然适用于当前的环境,不仅仅是现实环境,还要加上类似微博的网络环境。
还要说明一点的就是,想通过一本书就想掌握群众心理以及特性,确实有点不现实,但是通过这本书加上之前新闻中的群众事件的分析,足以让读者理解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什么有时候偏于低智。
最后嘛,就是希望自己以后置身于某一个团体的时候不要迷失自己,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网友评论